公告自即日起受理110學年度本願補助教師研究計畫申請案

一、即日起受理110學年度本院補助教師研究計畫申請案,計畫執行期程自公告核定日起至111年7月 31日止,補助辦法請參閱附件,補助原則與重點說明如下:

(一)執行計畫若為跨學院、跨學系,以及發展院、系整合型計畫之前導作業優先補助。

(二)跨院系與整合型研究前導計畫申請程序隨到隨審。

(三)已向科技部提出申請之計畫擇優補助。

(四)執行計畫為個人型,同時計畫詳實且具開創性。

(五)本院新進教師提出之申請計畫優先補助。

(六)未來院內教師提出研究計畫申請,須呈現研究發表歷程,以作為未來學術發展委員會審核計畫之參考依據。

二、個人型研究計畫申請與審查預定時程:

(一)計畫申請截止:110年7月30日(星期五)前。

(二)學院進行外審:110年8月。

(三)召開學術發展委員會審查:110年9月。

(四)計畫動支執行:110年10月。

三、相關申請表單詳見附件,敬請有意申請之師長將申請表單同時以紙本與電子檔方式於規定時程擲送本院承辦人,逾期未送達或申請資料不全者,歉難受理。

四、如有任何疑問,請洽本院承辦人陳如玉專員,分機6103。
 

2021年「東吳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兩岸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訂於202175~6日辦理線上會議,期盼藉由兩岸學生的學習與交流,拓展人文社會學院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體認兩岸城市未來在華文社會政經、文教、社會等方面走向世界核心的潛能,以厚植本院研究生多元深刻的國際觀與競爭優勢。
論文摘要與報名表請參閱連結附件
500
字論文摘要將於315截止收件


2021「東吳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兩岸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徵稿中!

2021年「東吳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兩岸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壇」訂於202175~6日辦理線上會議,期盼藉由兩岸學生的學習與交流,拓展人文社會學院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體認兩岸城市未來在華文社會政經、文教、社會等方面走向世界核心的潛能,以厚植本院研究生多元深刻的國際觀與競爭優勢。
論文摘要與報名表請參閱連結附件
500
字論文摘要將於315截止收件


《學歷加值、收入加分-人社院學、碩士一貫學程獎學金》

為鼓勵本院各學系同學就讀碩士班並積極向學,凡申請本院各學系學、碩士一貫學程通過,並自109學年度起註冊入學碩士班者,本院將頒贈每位同學新台幣5萬元(分兩學期撥付)的獎學金。本院謹訂於11月13日舉辦109學年度學、碩士一貫學程獎學金頒獎餐敘活動,由黃秀端院長逐一頒贈獎狀予每位獲獎同學,在此恭喜中文系、哲學系、以及社會系的9位碩士班一年級同學。四年前來自越南的鄧敦琉同學,大學部修讀東吳中文系,在學期間獲得許多師長的啟蒙與教導,認真學習、成績優異,因著中華佛教學會的獎學金補助,申請學、碩士一貫學程通過並成功錄取中文系碩士班,鄧同學在出席當天頒獎活動時特別對學院表示感謝,因為佛教學會的獎學金僅能支應部分學費,本次榮獲人社院學碩一貫獎學金,讓他接下來的學費有所著落無須擔憂,而能更專心研修課業,他並期許自己未來持續奮進、砥礪向上,為佛法與學界貢獻一己之力。學、碩士一貫五年學程讓同學在熟悉的學習環境連續學習,及早適應研究所生活,比同儕早一步打好研究基礎。不僅能節省完成學、碩士學位所需時間和學雜費,一般學生需花六年才可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五年一貫』不僅節省一年修讀碩士的時間和學雜費,更能及早進入職場卡位,學歷加值、收入加分,對於未來有意攻讀研究所的同學是一大福音。

■如下為本次人文社會學院109學年度「學、碩士一貫學程」獎學金獲獎名單:

中碩一 周琤瑜 5萬元

中碩一 鄧敦琉 5萬元

中碩一 葉爾筑 5萬元

中碩一 涂曉君 5萬元

哲碩一 陳庭軒 5萬元

哲碩一 劉慧懿 5萬元

哲碩一 吳梓峰 5萬元

社碩一 趙育杰 5萬元

社碩一 吳冠霆 5萬元


【士林文化資產保存研習與論壇】
■日期:109年10月31日(六)上午10時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10樓會議室(D1005)
■主辦: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

■協辦:東吳大學人社院中國研究室、歷史系、政治系、社會系
■東吳大學歷史系、政治系、社會系同學可申請多元學習認證
■本活動備午餐,敬請線上報名,俾利準備

為了解文化資產概念與其世界趨勢,並落實士林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USR計畫團隊謹訂於於2020年10月31日(六)10:00~18:00,於本校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十樓會議室(D1005) 舉辦「士林文化資產保存研習與論壇」,期以透過文化研習與公共意見表達論壇之形式,提升市民文化社會之福祉,期待校內師生與會蒞臨參加。


【2020走踏士林-無障礙旅遊指引】

隨著台灣高齡化的趨勢,輔具使用率也急速上升,不僅是身心障礙人士、幼兒等,越來越多的長者,因為行動不便而需要使用輔具出門,儘管擁有了代步工具作為輔助、公共空間環境的不友善依舊將輪椅使用者禁錮在家中或特定的區域內。

而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即是「提升人文素養,落實社會關懷」,GIS中心再次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主要針對我們所熟悉的士林區進行以「輔具旅遊」為出發點的概念進行旅遊景點的踏查,透過網路資訊搜尋及實地探訪,將蒐集到的相關資訊以GIS技術進行呈現,並撰寫成旅遊日誌的形式公開於網路平台上,提供輔具使用者查詢、規劃旅遊。以期能鼓勵更多輔具使用者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在規劃外出活動時可以利用Wheelmap的資料走出更多不一樣的路,另外,我們藉由引導學生實地調查參與,期盼能促成進一步的社會行動,更多人能關注到行動障礙的議題,建立一個更友善的社會。 ~歡迎對於身障族群或地理資訊應用有興趣的同學前來參與說明會~

🔺說明會時間:2020/10/14(三)12:10 ─ 13:00,
🔺說明會地點:H202(哲生樓)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0/10/16(五),請線上填寫報名表

🔺報名資格:本校東吳大學之學生

🔺活動時間:為期約兩個月調查時間

🔺獎項內容:中心將補助車馬費、撰稿費,並依踏查與日誌撰寫之完整度發放獎金,同時挑選優良作品加碼獎勵。

🔺活動詳情歡迎至GIS中心官網瀏覽了解


Welcome!人社院109年度教師生力軍報到,注入教研新活力

新學年新氣象,人文社會學院於109年度歡欣迎來5位新進教師,為表達本學院歡迎之意,本院謹訂於9月19日(四)上午11時30分於第二教研大樓10樓人文社會學院會議室,舉辦「人文社會學院新進教師交流會」,為鼓勵新進教師積極參與研究,本院特別規劃經費酌予補助鼓勵今年每位新進教師提出研究計畫,藉此帶動新進教師未來產生更多創新研究成果。近幾年本院新進教師屢獲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有效提升院內師長學術研究能量,109學年度本院25位師長申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核定通過成長近9%,令人欣喜!根據科技部資料顯示,近年來40歲以下計畫主持人所佔比例持續下降,科研人才結構出現斷層與老化現象,為培育青年人才,如何鼓勵及延攬各領域優秀年輕學者投入學術研究,帶動整體產業發展,是政府及學校必須積極解決的課題。本院涵蓋中文、歷史、哲學、政治、社會、社工、音樂、師資培育中心、人權碩士學位學程九個教學單位,以及人權、創意人文與非營利組織、東亞人文社會研究全英語四個學程,另有東亞研究、中國研究、中華文明、GIS與人工智慧應用等五個中心,可謂枝繁葉茂,各學系、各研究中心以及學院常不定期舉辦各種專題演講、教學分享、成功投稿學術期刊等工作坊,教學資源無限,希望老師們未來能多參加一同交流學習成長,開展人文社科領域的新契機!

單位

姓名

最高學歷

專長領域

中文系

林盈翔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博士

古典散文、史傳文學、三國學、《春秋》經學、魏晉文學

歷史系

王一樵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明清社會文化史、明清檔案學、公眾史學、滿語,數位典藏,以及數位人文研究

哲學系

林斯諺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哲學博士

美學與藝術哲學、批判思考、推理小說閱讀與創作

政治系

余孟哲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文化治理、災害治理、地方與社區發展、非營利組織、公共政策與制度分析、政黨與選舉

社會系

劉育成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博士

人工智能、俗民方法學、系統理論、科技與社會、社會設計與設計思考

社工系

張雄盛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

學校社會工作、生命歷程研究、質性研究

社工系

李孟蓉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工作學院博士

兒少與家庭福利服務、少年正向發展、成癮行為預防、身體意象與肥胖預防



2020人文社會學院青年學術論壇

為拓展人文社會學院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體認兩岸城市在社會政經、文教等方面走向世界核心的潛能,原訂每年與大陸華東政法大學論辦的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今年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無法如期至上海舉辦。然為持續厚植院內研究生學術研究能量,本院遂規劃於6月29日假人社院會議室舉辦「2020人文社會學院青年學術論壇」,本次論壇主題為【人文與社會的當代價值】,共有11位院內研究生發表論文,其中4位來自於對岸的研究生則以視訊方式順利進行發表。活動共規劃了三個場次發表,第一場由黃秀端院長主持並開場,中文系謝靜國老師與社工系洪惠芬老師評論,發表人包括中文系黃姿綺同學「白先勇《遊園驚夢》小說與舞台劇劇本析論」、中文系李菁同學「話劇《驢得水》的電影改編研究」、社工系盧沛丞同學「傳統聚落到科技園區的轉型-從城中村經驗探討洲美社區發展」。下午的第二場由通識教育中心盧令北主任主持,政治系許雅棠老師、政治系左宜恩老師、社會系鄭得興老師、以及歷史系楊俊峰老師評論,發表人包括中文系褚家辰同學「從老子的「守柔」思想論道德教育的價值」、歷史系吳雪薇同學「價值認同或政治信仰?-葉盛吉的文化認同與探索」、社會系王培博同學「數位時代的底片熱:一種攝影介質的衰退、轉化與再流行」、社會系謝欣耘同學「現代宗教信仰與社區發展的互動關係-以台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例」。第三場則由政治系謝政諭教授主持,歷史系楊俊峰老師、暨南大學許凱祥老師、以及中文系沈惠如老師評論,發表人包括中文系劉亞惟同學「徐鉉、吳淑與宋初道教思想-以《稽神論》、《江淮異人錄》為討論核心」、中文系張雅筑同學「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論《長安十二時辰》城市空間場景與敘事關係、中文系劉又嘉同學「祭祀於劇場中之再現以《靈魂、九歌》為例」、中文系詹苑凰同學「論豫劇《田姐與莊周》的移植與改編」。本次論壇雖在台灣舉辦,發表與會同學討論熱烈,經由師長們的評論與指導,獲益匪淺,唯一很遺憾無法有機會與對岸的同學們進行密切的學習與交流,期待疫情盡早消散,明年此時此刻順利至上海舉行。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