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內容請點相簿封面進入觀看,圖片下方另有【 瀏覽 | 下載原始圖】可供詳細觀看參考。

參加講座要記得到Accupass報名!
取得報名成功的QRCode→活動當日掃描簽到→結束時填Google表單簽退。
完成上述手續才是有確定取得多元學習點數喔~

多元學習講座專區

圖集

GIS工作坊

GIS工作坊

  本次GIS工作坊課程邀請到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廖泫銘老師來替同學們講解GIS系統的操作以及應用。GIS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的縮寫,本次所以用的是qGIS系統。GIS的構成主要有向量資料(數據庫)和影像資料(原始資料如航空照),廖老師提到GIS最為基本且重要的就是圖層以及地理座標,因為只要將這些資料匯入,系統就會依據座標將圖層設置好。課程一開始教完語言的設置以及地圖資料匯入之後,廖老師說明了如何使用GIS做測量,並且要同學們測量臨溪路的長度是多少,以及教導了如何把GIS做圖像輸出、插入不同的圖層、轉換不同檔案格式……等等。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GIS呢?因為無論是政府部門進行管理還是房仲業要做交易,GIS都是一項便利的工具幫助人們進行不同資料、數據庫的結合。而對於歷史專業的我們,GIS更是一項在進行田野調查或是歷史地圖製作時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許多政府機關都釋出了許多GIS的資料,如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可以取得目前台灣最新測量的地圖和鄉鎮市區界線,臺灣歷史文化地圖可以找到諸如日治時期的鄉鎮地圖或是空襲之後的台北市航空圖,在進行圖層的疊加時可以方便地進行比對,抑或是可以藉由在地圖上插入日治時期鐵路路線和現在的鐵路路線去做比較,也能夠匯入數字的資料經轉換後成為圖像資料將全台灣各個警察局的位置標記出來,還可以藉由圖層的疊加去比較日治時期的街庄界和現今村里界的差異……功能繁多,不及備載。而這樣一項強大的工具目前是開放免費下載的,而諸多的數據庫以及資料也都是開放免費使用,對於進行歷史研究的我們而言,這更是需要去學習掌握得一項工具。

圖集

當我們不再說愛

主題| 當我們不再說愛

講師| 吳蕙君臨床心理師 (台北長庚醫院)

時間| 12月11日(三)

 

近年來,自殺、感情糾紛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國人也開始重視「心理」的健康,所以系上特別邀請來了吳蕙君臨床心理師,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如何處理感情問題。       

 

在一段感情中,兩方如何維持關係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講師一開始先提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兩個交往多年的情侶,最終結婚生子、家庭美滿;另一個是一對很恩愛的情侶,之後後那個女生結婚了,但是是跟別的男生。透過這兩個故事,講師帶到了「感情維持」的課題。在臺灣的研究中,能交往到三年的人只有一半。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學者們發現情侶之間的相處模式可能與嬰兒時期其與重要他人依附關係有關,心理學家歸納出了4種模式:焦慮依附、安全依附、逃避依附、矛盾依附,這四種模式可能會影響之後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和另一半的相處。

 

在一段感情中,分為了幾個階段,從曖昧、熱戀、磨合、穩定再到承諾等,講師分享她在臨床上發現,很多情侶都在磨合期中出現裂痕,而且這個裂痕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小事情而出現。在研究中,也可以發現視覺、嗅覺、觸覺等等知覺也可以影響情侶之間的相處。老師還分享了一個判斷另一半忠誠度的小檢測,透過食指及無名指的長度可以判斷另一半是不是容易出軌。最後,講師分享如果當一段感情真的走不下去時,就該斷、捨、離,因為在繼續下去留下的可能對雙方都是傷害。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退一步想,可為生命找到出路!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張老師專線:1980

圖集

戰後台灣史檔案介紹與應用

日期:3月18日10:30-12:30

地點:D0615

講師:國立政治大學林果顯副教授

主題:戰後台灣史的研究與應用

 

3月18日「台灣史文獻選讀」課程中,鄭螢憶老師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林果顯副教授,以「戰後台灣史的研究與應用」為題進行演講。

講師提到許多關於台灣戰後研究的資訊,運用風趣生動的口條,讓學生們可以明瞭究竟學者們是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首先戰後台灣史非常適合做學術研究,第一個優點是資料數量多,相比於其他時代或是地區的歷史,台灣戰後資料大多皆已經數位化,經過數位化的文獻數量已是世界上的佼佼者,檔案的取用非常方便,電腦一開,甚麼資料都能輕鬆檢閱,不受地點與空間的限制,另外文獻內容也基本都是白話文,研究者不用再去另外學習其他外語即可研究,當別人還在鑽研古荷蘭文時,你已經發表了好幾篇論文。另外,政府對於戰後台灣史的需求大,可以應用的方向廣,無論是走純研究路線,或是結合其他產業,都是不錯的選擇。除了上述的優點,戰後台灣史其實也具有一定的國際關注度,因為台灣歷史的獨特性,令許多國外學者相當好奇,從而投入台灣歷史的研究,所以研究台灣史其實也能和國際接軌,不用擔心自己的未來會受到侷限。

    除此之外,講師也指導學生運用各種管道,來獲取相關年代的檔案,像是中研院台史所、外交部,其相關網站上面都藏有豐富的資源,取用十分便利。除了台灣本土的藏物,講師也解說了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藏書狀況;因為民國初撤來台時,許多外國勢力依舊還未撤出亞洲,所以列強其實都或多或少有著台灣戰後的資料,比如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等等,並分享自己前往眾多外國圖書館的經驗,希望能藉此次經驗分享引領年輕學子一同加入台灣戰後歷史研究的領域。

圖集

從默默無名到炙手可熱的從政之路

從默默無名到炙手可熱的從政之路

  今天好高興邀請李鎧揚講師來東吳大學演講,李鎧揚現在在台灣大學歷史所就讀博士,今天的題目是:從默默無名到炙手可熱的從政之路。
  從一開頭,李講師從清末台灣的官府制度開始講起,畢竟在清代的時候,並沒有街莊長這種概念,都只有一個「官府」,一個地方官要負責很大的地區,且這個地方官錢少事多,很少人會自願要當,舉例:淡水今天發生了搶劫案,但你要報案需要走去大稻埕,基本上都會不了了之,因為要走去大稻埕太花時間了。日本人來的時候就是決心想改變這種現況,把每一個地區都要在掌控之中。一開始,日本人還將1978年跑回中國的士紳們找回來,因為知道大家都不怎麼願意當地方官職,所以祭出了大招:「利益」。日本人將幾種民生用品列為專賣,意思是只有政府可以賣,那日本政府就將這個專賣權給了管地方的「街莊主」去管,讓他們可以去抽税來當點「好康」,所以大家都會想要當地方官員。
  講師舉一個例子,在1898年時蔡達賢被總督府任命為地方上的街莊長,而被賦予了一個重大的權力,那就是「鴉片經銷商」,所有專賣的商品中,鴉片是最好賺的商品,所以他找了他的八個好朋友來共同經營,有點形成公司的規模,一起賺了很多年,但有一天,蔡達賢病倒了,所以總督府決定要把鴉片專賣的權力讓給別的街莊長,當地的另外一位街莊長就不開心了,他原本以為蔡達賢不當了總督府就會把鴉片專賣權給他,總督府為了平息紛爭,總督府後來把權力給了一個完全不相關的人,再把賺到的利益分給原本一起工作的朋友們和另外一位街莊長,不需因為利益去吵架。
  為什麼地方官員這個職位從清代「默默無名」到日治時期的「炙手可熱」?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利益」,有好康才做,能撈的油水多才是這個職業最一開始吸引人的地方。雖然日治初期做地方官收入也不高,但有印花、鴉片等等等專賣制度的抽成,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再加上當時台灣人的鴉片成癮,鴉片是最大宗的專賣制度。
  日本人剛開始到台灣的時候,就在地方上找了一群乖的人民幫他們治理地方,不用會講日文沒關係,聽話就好。終於日本人在1920年代建立了屬於台灣的治理方針,也一直沿用到現在了,基本上除了名稱改了之外,其實現在里長、市長等等等,都是從日治時期建立的。
                                                                                                                 李嘉敏

圖集

親近歷史的技藝 :關於228共生音樂節與史明口述史

在5/8星期五台灣政治史的課堂上,顧恆湛老師請到了藍士博先生來擔任講座講者,藍士博先生肄業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後來畢業於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現任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共生音樂節發起人與桃力發展協進會總幹事,在政治和歷史與文學研究領域皆有所參與。

    藍士博先生先是分享了自己在大學時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完成《史明口述史》的經歷與感想,最初藍士博先生與史明先生的相遇是在台大的校門口,當時曾與史明先生有一面之緣,後來在一次餐會中與史明先生重逢並正式的認識史明先生,在幾年後在得知史明先生在日本生重病昏迷後,與朋友們組建史明口述訪談小組,希望能把史明先生的人生點滴記錄下來,在訪談的過程中,每一次訪談都會是兩個人負責採訪,持續大約三、四個小時,其中藍先生負責了大部分的訪談工作,為了讓史明先生產生自己還會被年輕人關注的感覺,藍先生每次都會帶不同的人去拜訪史明先生,藍先生還提到,這個小舉動還有著另外一個益處,每一個他帶去的人,都會成為史明口述史的傳播者,如果重頭到尾都只有他們去訪談史明先生,那這樣即使書出版了,也沒有人會知道他們做了甚麼,多一個人就能多一個宣傳的機會。

    接著藍士博先生略述了自己如何籌備共生音樂節,共生音樂節至今已舉辦八屆,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二二八紀念活動,以音樂節搭配地景導覽、真人圖書館等較年輕的活動形式,希望吸引青年重新關懷228事件。作為這個音樂節的創辦者,藍士博先生見證過團隊草創初期的各種艱辛,無論是找贊助還是找擺攤的業者,都是每個人親力親為,一個一個以電話慢慢聯繫,大家為了228  這個歷史議題,無償每天盡心籌備,才有了現在的共生音樂節。

    在口訪和籌備音樂節時,藍士博先生明白了一個道理,在一個團體中,不要太過計較自己在工作上吃的虧,出了社會,本來就不可能大家都做均等的工作,如果一個計劃要成功,總是會有人在某個環節付出較多的心力,如果大家都堅持做均等的工作,那這個計畫會完成但不會成功,當大家都有意願付出120分的拼勁,才有可能成就偉大。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