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件

一、計劃內容:

(一)計劃目的:

1、為因應學術發展日益國際化的趨勢,瞭解各國學者在中國哲學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有必要舉辦相關讀書討論會,擴大中國哲學領域專業學者參與,投入國際化學術活動。

2、本讀書會將藉由英文中國哲學相關著作的導讀、研究及討論,邀請國內學者參與,培養國內中國哲學專業教師對於中國哲學的英文表達與討論的能力,進而可以自行以英文表達中國哲學研究成果,以推廣國際化及影響國際中國哲學研究的氛圍。

3、本讀書會亦將邀請在台外籍學者參與討論,提供更廣闊視野,吸收中國哲學研究的國際觀點,以收交流溝通之效果。

4、本讀書會延續之前籌組英文中國哲學簡史讀書會的效果,將討論中國哲學之哲學專題,集中研讀、討論中國認識論之相關議題,邀請對該領域有研究興趣或教學實務的各校學者,共同研討。

(二)進行方式:

本次讀書會,是延續台灣大學杜保瑞教授,前兩次主持之「英文中國哲學史著作讀書會」,本次集中討論中國哲學認識論的相關問題。自2010年3月6日起至2010年8月7日止,共舉辦12次讀書會。由林正弘等15位教授導讀,並邀請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各校學者們共同討論。讀書會固定在每週六或週日上午或下午舉行,一次四小時。借用東吳大學哲學系D0825會議室,進行導讀與討論。每次選定著作中的某幾個單元,由一或兩位學者負責導讀,導讀的重點在於重要哲學觀念的英文翻譯是否正確,表達是否恰當,以及深入探討該書的認知思想內容。每次導讀前,由導讀者撰寫摘要及評論意見,寄發所有參與者事先閱讀;讀書會進行時由工讀生紀錄、錄音,並於每次會後將會議紀錄整理發予所有參與者。讀書會結束後,上網掛於東吳大學哲學系網站「學術研究」項下;使學界同好有機會上網瀏覽並參與討論。

(三)預估成果:

1、透過此讀書會,參與成員對於中國哲學認知思想可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並檢視及反省羅亞娜教授相關觀念、思想的優缺點、研究方法的適宜性,強化討論者個人之中國哲學研究素養。

2、參與成員對於中國哲學觀念的英文表達方式更加瞭解,進而可以自己寫作英文中國哲學論文。

3、參與成員可以培養英文表達能力,參與國際哲學會議,將國內專業中國哲學研究學者的研究成果更為直接地向國際展示;以影響國際中國哲學討論的學術氛圍,提出更為相應的問題意識及詮釋觀點,以及為中西哲學比較交流的平台建立新的視野。

二、閱讀書目:

1、本讀書會將閱讀2008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Searching for the Way—Theory of Knowledge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一書。

2、本書作者是Jana Rosker(羅亞娜),她是斯洛維尼亞盧布拉納大學(University in Ljubljana)亞非學系漢學教授,她的學術專長包括:漢學研究、中國哲學認識論、以及跨文化研究方法論等方面。

3、本書以認識論為主軸,收集了從先秦至現代多位具代表性的哲學家的「認知」思想,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新儒家,乃至於現代之胡適、張東蓀、金岳霖、賀麟有關認知的相關思想,加以詮釋、介紹。本書第一部分先談中國傳統認知思想的一般特性,之後將先秦的名、實、知、行等範疇予以分析說明,對於「理」概念也特別加以系統的介紹。第二部分是「傳統的衰微」,談宋、明、清三代思想家在心性、道德方面的認知思想。第三部分介紹中國的現代化,包括清末到現代思想家,從精神上、政治上的轉變觀點,討論他們對認知問題的相關看法。

三、進度規劃:

預定日期

起訖時間

研讀主題

講員

會議記錄

3/6(六)

上午9:00~13:00

1. Epistem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General characteristics (p.2~p.9)

李賢中

2. Specific features of classical Chinese epistemology (p.9~p.28)

李賢中

3/21(日)

上午9:00~13:00

3. Later conceptual developments (pp.29~pp.37)
4. The School of Mind (Xinxue 心學) (pp.40~pp.43)

蕭宏恩

5. Wang Shouren 王守仁(Wang Yangming 王陽明, 1472-1529) (pp.43~pp.50)
6. Later developments in the School of Mind:
  Gradualist epistemology (xiushen 修身)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instant enlightenment (ligen 利根) (pp.50~pp.53)

黃信二

4/3(六)

上午9:00~13:00

7.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Chan Buddhism: Qian Dehong 錢德洪 (1496-1574) and Wang Ji 王畿 (1498-1583) (pp.53~pp.58)

孫長祥

8. The Folk Confucian and the Chan Buddhist enfant terrible: Wang Gen 王艮 (1483-1540) and Li Zhi 李贄 (1562- 1540) (pp.58~pp.66)

馬愷之

 

4/17(六)

下午14:00~18:00

9. The materialistic opposition of the Academy of the Eastern Forest (東林書院) (pp.66~pp.69)
10. Gu Xiancheng 顧憲成 (1550-1612) and Gao Panlong 高攀龍 (1562-1626) (pp.69~74)

沈享民

11. The rise of the last dynasty (Qing 1644-1911) and reactions against Manchurian domination (pp.74~pp.77)
12. Materialist epistemology of the nationalist Wang Fuzhi 王夫之 (1619-1692) (pp.77~pp.92)

陳振崑

5/1(六)

下午13:30~17:30

13. New methodologies and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thought (pp.92~pp.95)
14. The progressivism of Confucian fundamentalism: The School of Practical Learning (習齋) or the School of the Adherents of Han Dynasty (漢學派) (pp.96~pp.97)

孫長祥

15. The pragmatism of recognition: Yan Yuan 顏元 (1635-1704) and Li Gong 李塨(1659-1746) (pp.98~pp.103)
16. The conception of reality through its illumination: Dai Zhen 戴震 (1724-1777) (pp.103~pp.113)

馬愷之

5/23(日)

上午14:00~18:00

17. Toward modernity: From the Opium Wars (Yapian zhanzheng 鴉片戰爭) to the end of monarchy (1840-1911) (pp.116~pp.139)

吳進安

18.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1912-1949) and the Second Republic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pp.139~pp.142)

吳進安

5/29(六)

上午9:00~13:00

19. The main philosophical curren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ir chief representatives (pp.143~pp.148)
19.1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new pragmatism: Hu Shi 胡適 (1891-1962) (pp.148~pp.153)
19.2 The “Communist” renewal of Confucianism: Feng Youlan 馮友蘭 (1895-1990) (pp.153~pp.165)

李賢中

19.3 The challenge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Zhang Dainian 張岱年 (1909-2004) (pp.165~pp.183)

齊婉先

6/12(六)

上午9:00~13:00

19.4 Post-Marxist aesthetics: Li Zehou 李澤厚(1930- ) (pp.183~pp.194)

尤煌傑

19.5 Modern Confucianism (Xinruxue 新儒學) in Taiwan: Mou Zongsan 牟宗三 (1909-1995) (pp.194~pp.208)

劉貴傑

6/26(六)

上午9:00~13:00

20. New approaches in modern Chinese epistemology: Xiong Shili (1885- 1968) and the 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xingzhi 性智) and quantitative (liangzhi 量智) understanding (pp.208~pp.227)

杜保瑞

20. New approaches in modern Chinese epistemology: Xiong Shili (1885- 1968) and the 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xingzhi 性智) and quantitative (liangzhi 量智) understanding (pp.208~pp.227)

杜保瑞

7/10(六)

上午9:00~13:00

21. Zhang Dongsun’s 張東蓀 (1886-1973) plural epistemology (duoyuan renshilun 多元認識論) (pp.227~pp.228)
21.1 The path taken by an opponent and its tragic conclusion (pp.228~229)
21.2 The critiqu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pp.229~pp.232)
21.3 Panstructuralism (Fanjiagouzhuyi 泛結構主義) (pp.232~pp.239)

林正弘

21.4 Plurality of cognition (pp.240~pp.254)
21.5 Language and logic: Problems of comprehension and transmission (pp.254~pp.257)
21.6 The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conditionality of epistemology (pp.258~pp.263)

林正弘

7/24(六)

上午9:00~13:00

22. Epistemology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Dao and the truth: Jin Yuelin 金岳霖 (1895-1984) (pp.263~pp.275)

沈享民

23. The epistemology of Chinese “Marxism”: Feng Qi’s (馮契, 1915-1995)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to wisdom (pp.275~pp.296)

郭朝順

8/7(六)

上午9:00~13:00

24.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as a bridge to new ideologies: From He Lin 賀麟 (1902-1992) to Sun Yet-sen 孫逸仙 (1866-1925) and Mao Zedong 毛澤東 (1893-1976) (pp.297~pp.299)
25. Searching for new pathways to the third millennium: Xia Zhentao 夏甄陶(1934), Hu Jun 胡軍 (1951) and Zhang Yaonan 張耀南 (1963) (pp.299~pp.305)

邱建碩

26. Contemporary Chinese Epistemology: Between old and new understandings (pp.305~pp.318)

杜保瑞

 

四、讀書會成員:

姓名

服  務  單  位

林正弘

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李賢中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黃筱慧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享民

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馬愷之

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蔡政宏

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蕭宏恩

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孫長祥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教授

陳振崑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吳進安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所教授

齊婉先

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尤煌傑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劉貴傑

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

杜保瑞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黃偉雄

國科會人文中心講師及助理

楊秀宮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

吳惠齡

中央大學哲學系博士班

鍾曉彤

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畢業

周穎君

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畢業

陳明威

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班

蘇芳瑩

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班

張添桓

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班

汪翀名

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多揚

東吳大學哲學系大學部

張佑禎

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班

五、相關連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資料中心------外文系列

 On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Senses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 Jane ...

 Jane Geaney - Religion - University of Richmond School of Arts ...

寒泉

 

 

 

相關網址:讀書會活動寫真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