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教學課程

石計生教授歷年於東吳大學社會系、教育系以及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開設GIS相關課程,分別有91學年度大學部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社會系)、92及93學年度大學部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社會系)、地理資訊系統(教育系)、92及94學年度碩士班人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專題討論(東吳社會所、元智資社所)、94年度碩士班後現代空間與GIS以及碩士班全球化與區域化專題課程(東吳社會所、元智資社所),教學經驗與累積成果豐富。

 

歷年GIS相關教學課程分述如下:

石計生教授

城市文化與社會空間:全球案例探究(107學年度)

  城市在過去的歷史演進中通常只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單元,然而隨著人口、活動與資源不斷地聚集,促使都市化腳步加快,城市在經濟發展與地理空間上成為關鍵的核心所在。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現代世界的競爭已悄悄地由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改變為城市與城市間的競爭,在同質性與異質性的論辯裏,城市的發展面臨重大的關鍵點,城市文化面臨大洗牌,城市如何在激烈的城際競爭中求生存進而脫穎而出,成為所有城市的重要議題。本課程將通過重要的社會空間理論,如E. Soja, A. Giddens, 等進行城市文化與空間分析。

  本課程希望能夠針對全球個案,包括美國的洛杉磯,芝加哥,和東亞的日本東京,京都,中國的北京和上海與臺灣的台北和宜蘭等城市文化等變遷等綜合發展趨勢,提供基本脈絡與背景知識,協助同學理解當今與城市空間有關的社會現象,掌握議題,概念與未來發展。

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100、98、96、95、93學年度)

  本課程將探討一個社會學研究的嶄新領域: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的理論與實踐。GIS是未來人文社會科學整合的重要方向之一,由於一九九零年後,它的發展與軟體均已臻於成熟,使得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更趨廣泛。地理資訊系統為「一種對電腦硬體、軟體、地理資料、和個人設計的組織化收集,以便有效地捕捉、儲存、升級、與掌握所有形式和地理關連的資訊」(ESRI, 1999)。由此看來,(1)地理資訊系統不只是一套「工具組」而已,它雖然建立在現代的電腦科技上,同時也是「個人設計與創新」的場域;(2)地理資訊系統的處理資料是「所有形式和地理關連的資訊」,這意味著系統的「地理中心主義」,即所有的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資料,最後都是以「地圖」(map)的形式出現,而就GIS的現代電腦特質而言,它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數位化地圖」(digital map)。

  本課程即是從社會學角度,首先教導學生地理資訊系統的基本概念與發展,並介紹空間的文化理論的關連,最後讓學生操作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針對研究興趣繪製「數位化社會地圖」(digital social maps)。 同學上課將以分組方式進行GIS與台北的相關社區等結合地方教學服務學習實地踏查,經由社會GIS(SocGIS)的學習與繪製,理論層次反省,和地方社會的踏查實踐,本課程將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高科技的電腦技術進行社會學的日常生活理解與學習。

音樂媒介空間與數位社會文化典藏(99學年度)

  本文將以從地方文史與田野調查所得資料的地理資訊系統製圖,根據一系列的GIS數位地圖進行人文社會詮釋和考據。再現台灣尤其是大台北地區(台北市西門町、大稻埕與台北縣三重埔等地)傳播台灣歌謠的「媒介迴路」(media loop):包括歌廳、舞廳、夜總會、電影院、廣播電台、報刊雜誌和唱片行工廠的空間分佈,進一步去探索音樂流傳與媒介興衰的城市社會意義。

 「音樂媒介空間」的探索主要有二:一是以都市作為流行的環境,其流傳形式包括電影歌曲樂譜集結成歌集或電影雜誌錄製成唱片電台演唱或播放,然後由舞廳歌廳的歌女獻唱之過程;另一部分則是當權的政治權力的近遠距離等所產生的音樂空間和族群語言的刻意分化。由此可以說指出了一個大概的方向,音樂的實際傳播會因為流行音樂本身的歷史發展,物質條件和區域差異甚至政治形式而有不同。這部份可以透過音樂媒介空間製圖,顯示出音樂空間聚集。舉台灣音樂工業起源地三重來說,從空間考據結果:三重經由台北橋的聯繫台北所形成的區塊裡,基本上把1960年代台灣歌謠的最好的歌星:洪一峰 ,紀露霞,陳芬蘭和林英美等;與最好的作詞作(編)曲家:李臨秋,林禮涵和葉俊麟等的住家連成一氣,也把台灣歌謠的黃金時代打造出來,形成台灣流行音樂史裡一個難得一見的空間連帶,這個聚集,其中有居住遷徙的偶然成分,也有音樂家氛圍養成親和的必然成分。本課程希望帶給修課同學們的,就是這類媒介空間理解與社會文化內涵之連結的能力。透過開展主題式討論,運用既有的GIS或多媒體影音軟體描繪音樂媒介空間之圖像進行數位社會文化典藏,藉此深入研究音樂流傳與城市興衰之演變,再發現音樂流傳之價值。

台灣流行音樂的數位地圖典藏(98學年度)

  從音樂社會學的觀點來論述,音樂風格必須考量到他們的社會意義,不僅嘗試確定社會之中音樂的功能,還要確定社會影響特殊音樂結構的方式(李筱峰,1997)。而Adorno(2002)則指出,「音樂,從知識史上而言,是一種精神現象,從來不可能與社會分離的精神現象。」為此,本課程所期待的,便是在音樂數位典藏的努力之下,使修課同學產生超脫以往不同的視野來審視音樂與社會的關係。

  通過數位典藏的概念與實作探討音樂與社會的辯證關係,並運用地理資訊系統等高科技軟體進行台灣流行音樂數位地圖典藏的導論式探究。對於音樂,「人們必須從兩方面考慮它的社會本質,一方面是作為自為存在的藝術,另一方面則是它與社會的聯繫。藝術的這種雙重本質顯現於一切藝術現象中;這些現象本身則是變化和矛盾的」(Adorno,1970)。音樂作為一藝術,它所顯現出的或許不僅是詮釋者或創作者本身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正試圖透過此一媒介,反映社會現實環境,或反過來被政治施為所形塑,這並且是一個「與時俱變」的流動過程。

文史數位化社會地圖製作(97學年度)

  數位典藏作為一種數位客體的收集,包括文本、影像和聲音等,以及涉及這些收集所用以檢索取得、恢復、選擇、組織和保存的方法,過去主要集中在其應用與政策方面的討論,本課程則集中於以地理資訊系統等高科技軟體進行文史數位典藏的導論式探究。從社會學出發差異化的「詮釋」態度面對文史「典藏品」與「數位典藏」的價值問題,「數位典藏」的影像也不只是再現真實,同時創造了一個新的現實,超現實,有它自己的邏輯、物質基礎與空間特性。

  本課程的目標是通過教導學生使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和GeoDa等工具,針對台灣地方的文史素材與資訊進行數位化的地圖製作與分析。將GIS軟體應用至課堂中授課,著重在實作、具體、操作面向上的學習,讓新時代的技術工具--GIS提供學生「真實」的教材與有效的學習工具,培養學生新世代必備的人文素養與數位學習工具、強化工作技能。

地理資訊系統(94學年度)

  本課程將探討一個社會學研究的嶄新領域: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的理論與實踐。GIS 是未來人文社會科學整合的重要方向之一,由於一九九零年後,它 的發展與軟體均已臻於成熟,使得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更趨廣泛。地理資訊系統為「一種對電腦硬體、軟體、地理資料和個人設計的組織化收集,以便有效地捕捉、儲存、升級、與 掌握所有形式和地理關連的資訊」(ESRI, 1999)。由此看來,(1)地理資訊系統不只是一套「工 具組」而已,它雖然建立在現代的電腦科技上,同時也是「個人設計與創新」的場域;(2)地理資訊系統的處理資料是「所有形式和地理關連的資訊」,這意味著系統的「地理中心主義」, 即所有的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資料,最後都是以「地圖」(map)的形式出現,而就GIS的現代電腦特質而言,它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數位化地圖」(digital map)。

地理資訊系統社會學專題討論(碩士班101、99、97、95學年度)

  本課程的設計為空間理論與實際GIS操作並重,主要是以培養高科技電腦軟體地理資訊系統的操作與創意研究者為主。超越目前的視野,將探討一個社會學研究的嶄新領域: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與當代後現代空間的理論對話與實踐。當代後現代空間的理論方面將以索雅(Edward W. Soja)、列佛維爾(Henri Lefebvre)和葛雷果瑞(Derek Gregory)等觸及空間生產、性別化城市空間、後殖民空間、差異空間和第三空間等。

  GIS是未來人文社會科學整合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只是一套「工具組」而已,雖然建立在現代的電腦科技上,同時也是「個人設計與創新」的場域;同時,地理資訊系統的處理資料是「所有形式和地理關連的資訊」,這意味著系統的「地理中心主義」,即所有的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資料,最後都是以「地圖」(map)的形式出現,而就GIS的現代電腦特質而言,它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數位化地圖」(digital map)。本課程即是以GIS為共同操作平台,與當代後現代空間諸理論做一對照,讓學生在訂定具體操作對象(例如台北市社子島)的情況下,在實際資訊操作層面上,探討後現代解構之外的理論與實踐挑戰之可能性,以個人化的數位地圖呈現,作為學習成果的鑑定。

 

黃映翎講師

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城市治理(107、106、105、103、102學年度)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與當代後現代空間的理論與實踐,觸及空間生產、城市空間、後殖民空間、差異空間和索雅(Edward W. Soja)的第三空間等。GIS是未來人文社會科學整合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只是一套「工具組」而已,其雖建立在現代的電腦科技上,但因個人著重與詮釋方式之不同,所以同時也是「個人設計與創新」的場域;最重要的,地理資訊系統所處理的資料是「所有地理關連的資訊與形式」,這意味著我們所探討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料(包含政治單元、選票特質、區域治理…),最後都可能以「地圖」(map)的形式出現。本課程即是以GIS為共同操作平台,結合時事之探討與當代城市治理諸理論做一對照,在實際資訊操作層面上,探討理論與實踐結合之可能性。

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區域研究(106、104學年度)

  本課程內容包含介紹地理資訊系統的基本概念、資料庫結構、交換標準及我國地理資訊系統推動策略及現有成果。希望同學們對地理資訊系訊的基礎理論、技術有所認識,並將之與區域研究連結。在已經具備GIS軟體操作知識下,透過本課程了解社會科學方法的精神、操作方式及其限制,培養獨立思考以及嚴謹推理的能力。

  課程分析材料主要將整理自公部門統計資料,修課同學必須理解,區域治理所關心的素材相當多元。各項統計指標的定義之掌握、數字背後社會意涵的理解,以及釐清可能存在的詮釋陷阱等,都是本課程關注重點。目的在使修課學生,正確解讀數據,進而經由數據分析,瞭解台灣社會各面向的發展。

GISSPSS實作(102學年度)

 地理資訊系統是人文社會科學整合的方式之一,其雖建立在電腦科技上,但因個人著重之面向與詮釋方式之不同,所以同時也是「個人設計與創新」的場域,而不僅是一套「工具」,更重要的是,地理資訊系統作為共同操作平台,跨領域研究之融通性。本課程乃以地理資訊系統為軸心,延伸至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SPSS)的進階操作,使空間分析成為同學進行量化研究的利器,有助於社會科學實證研究的分析結果。

 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在社會科學界之運用,已日益廣泛,這是因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漸理解到,人的行為表現受到其身處區位或周遭環境之影響不淺。因此,若接觸過一般初階統計或社會研究方法的同學能進一步將空間因素整合進學習的架構中,相信可以更周全社會現象分析之理解,為使修課同學熟悉相關地理資訊工具軟體,本課程將以GIS實機操作為主,結合社會科學統計分析軟體(SPSS)之數據解讀,相信可以幫助同學培養電腦應用技能且多元化研究途徑。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