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友看校史:東吳中正圖書館內之蔣中正銅像是東吳校史的一部份

  • 06/06/2020
  • |
  • 期數:320
  • |
  • 校友動態
  • |
  • 資料提供:社會資源處
  • |
  • 作者:社會資源處皮業榮專員、王淑芳處長(政治系76級)
  • |
  • 照片提供:校史室
  • |
  • 瀏覽次數:1745

【社會資源處訊】

  1951年時值臺灣處於動員戡亂戒嚴時期,東吳能在政府遷臺伊始成功復校,以當時環境而言,實在是不可能之事。熟知中國現代史略的人,都能認知到大陸江山會易幟拱手,「大學學潮」是主因之一。反思東吳不但是第一所獲准在臺立案復校的私校,更能在政經中樞的城中及軍事管制重地的雙溪兩地,取得絕佳的學習環境,這期間除各屆董事校友們,戮力奔走,重新振興校務外,回看當時威權的環境下,除非獲得層峰的默許與相當的客觀形勢置入。是以,東吳復校的艱辛過程,在不為人知的背後,必有重要關鍵人物或緣由,能讓當時權傾一時的蔣介石先生破例首肯,方竟其業。

  在外雙溪校地取得方面,當時的土地係屬軍事管制用地,很難想像一個民辦私校向士林鎮公所提出建校購地計畫,會經鎮民大會通過,同意15甲地作為東吳的建校基地,這其中的關鍵人物,莫若復校後首任董事長施季言先生。施前董事長為東吳1917年畢業校友,歷任政府要職,其中曾任陽明山管理局局長。此局亦兼負保衛決策中心之重任,局長一向由將級軍官或黨政要員派任,形同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另一個侍衛長,地位實質上高於其他首長,故自有其影響力。

  第二任董事長王寵惠先生,東吳大學法學榮譽博士,曾在東吳大學任教多年,早在1942年2月任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隨同蔣介石先生、宋美齡女士出訪印度,並為在戰爭後期反攻緬甸作軍事部署及戰後秩序的重建。1943年11月在美國總統羅斯福邀請下,與本校第三任董事長黃仁霖,一同隨蔣、宋二人參與開羅會議,王前董事長擬訂「戰時軍政合作」、「戰後中美經濟合作」等方案貢獻良多,不難明瞭王前董事長與蔣介石先生之深厚關係。

  第三任董事長黃仁霖先生為東吳附中、東吳大學1922年畢業校友,曾擔任蔣介石先生的「特勤總管」40年,親歷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936年國共內戰末期西安事變,黃前董事長受宋美齡女士之託,冒死親赴西安營救蔣介石委員長,之後多次受蔣介石先生倚重,推動「勵志社運動」、「新生活運動」、開羅會議事務管理、盟軍戰地服務、三軍聯勤轉進、故宮文物遷臺、接收主持美援物資、八二三砲戰後勤運補、出使中南美洲發起農耕隊等,深得蔣、宋二人信任,進出官邸均無需通報;擔任聯勤總司令期間,身兼本校董事長,募款奔走,盡心竭力,愛國愛校,無人能出其右。

  另復校之初,長期擔任本校董事會董事的張群先生,1908年赴日本,就讀振武學堂,與蔣介石先生為同期同學,在日期間加入同盟會,致力推翻滿清,其後參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1947年擔任行政院院長,1954年到1972年為總統府秘書長,與蔣介石先生長年情誼堅固友好。又本校董事蔣緯國,為蔣介石之子,東吳大學1935年物理系畢業,曾任三軍大學校長、聯勤總司令。長期擔任本校董事會董事,復校捐贈首屈一指,迄今外雙溪綜合大樓內的傳賢堂,即其所慨捐,支持校務不遺餘力,其與蔣介石先生的關係自不待言。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中正圖書館建於1976年,從蓋有臺北市工務局戳章的原始建築執照施工圖中,即見蔣介石銅像的預定位置與規劃設計,建案名稱就是「中正圖書館新建工程」,1978年落成後由當年夜間部學生會募資捐贈銅像,顯見當年決策建造本館時,校園主事者的用心與感念。當前針對外雙溪中正圖書館內的蔣介石銅像存廢進行投票,除大學校園應否保留威權統治者符號象徵的論述外,筆者從東吳在臺復校的校史切入,斯人固有功過可評,但史料為求真之據,提供師生另一觀察的思考面向。

  今逢東吳建校120年校慶,學校重修校史館之際,在窮本溯源校史的脈絡中發現,東吳在臺之艱辛歷程中,因為蔣介石先生的肯允,東吳始能奠基至今。日前閱讀法律系教授1976年畢業校友董保城〈天子腳下辦學的東吳大學〉一文,更足徵東吳當時可以在臺順利復校,正是蔣介石先生肯定東吳大學,有自由的學風,獨特的卓越辦學績效,而能在國家最艱困時期作出偉大的貢獻。

  筆者們承擔此次校史館文案編修,而對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大是大非,實有義務陳述這段斑斑事跡,這段屬於東吳大學心血相連的締造青史。

【文/社會資源處皮業榮專員、王淑芳處長(政治系76級) 圖/校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