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組第三名
  • 適用身份:高顯瑩〈鹿港尋根〉
  • 最後修訂日期:
正是多風多兩的季節,天氣微寒的二月。帶著行囊,我來到了這令我嚮往已久的地方——鹿港,尋幽訪勝。嗅一嗅那刻畫著歲月的陳宅古剎、紅磚小巷;探求那先民篳路籃縷的藝術造詣與智慧結晶;聽一聽那香煙氤氳古廟中的南管;望一望那巧奪天工的雕樑畫棟、氣象巍峨的廟宇殿堂。    於是,站在民族路上,我展開了一張八開大的地圖,像一個尋寶者,在廣漠的迷宮中,開始了尋寶的遊戲。我拿著筆,一步步圈下了自己的足跡,也一字字記下眼眸中所見的美與滄桑。    細雨中,我先來到了龍山寺。踏在長長的青石板上,凝視著壁上的采繪與詩詞,撫摸著先民由大陸輾轉運來的石材,內心者實激動了許久。偌大的廟宇,散發出莊嚴、古樸的氣息。紅包的柱子與龍蟠的巨石,直挺挺地轟立在四局,像是捍衛著百餘年的歷史,而中殿龍柱下移動過的石珠,更有著神佑世人的一段傳說。    看看廟門上細膩的畫工吧!那兒一連串交遞著古中國的故事和雋永的詩篇,它們曾在老一輩口中相傳,而今,也要為我們這一代所頌揚;再品味一番那鏤花的木門與窗牖!精緻而典雅,流露了古意的盎然、散發出傳統的芬芳。還有斗拱、棹角、屏風及宮燈。面對古佛,細參禪味。仰俯之間,神像、詩晝、雕刻是何等圓融地呈現在我眼前。我不禁訝異,因為中國人竟是如此的巧妙,將儒、釋、道與藝術化入生活,融入自我生命。因而,我沈醉了,醉在這宏偉建築形式與富麗雕琢裝飾交構的藝術殿堂中。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昔日文人墨客夜宴吟集的十宜樓。斑剝的牆、寂靜的巷,體會不出它往日風采。曾是吟詠品茗、風流文采一時之地,如今即人去樓空,和緊鄰在旁的槍櫃,高高佇立在金盛巷內,同飲悲風。    繞出九曲巷,我漫步在另一個不知名的衢道裏。厝厝相連,接續不斷的老房子,看來大同小異,實際上都是家家不同。我站在門口,望眼欲穿,眼巴巴地想要一睹個中風采,卻無奈天氣陰暗,再加上門口和正廳間的一道長院,使得眼鏡中,只見一片模糊與漆黑。好失望又好沮喪。然而,就在這個時侯,忽然一聲召喚,迎面來了一位老嫗,她笑嘻嘻地邀我進去,不待言,她已知道我這個城市佬此行的目的了。領著我,她打開了正廳的大燈,琳瑯滿目的陳設,立刻耀然。聽老婆婆說,屋子裏的供桌和傢俱,都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保存至今,依舊是一塵不染,溢著典雅的氣氛。我想:鹿港人的親切和藹、勤勞樸實,已從老婆婆身上得到印證。    角落裏,一個熟睡的嬰兒正躺在老式的竹搖籃裏。那曾搖過老祖母的催眠調,也將搖大他。屋外的大雨,正落在瓦上,發出清脆的聲音。小寶寶真幸福連睡著了都有大自然的音樂伴你入眠。    感謝了,我告別老者,順著紅磚瓦牆,行行復行行。經過了興安宮、金門館以及一些像是廢棄已久的廟。但在那裏,我並沒有做太多的停留,因為歲月的侵蝕,已使得它們斑剝的斑剝、凋零的凋零。飾金塗彩風化大半,樑柱和青石浮雕也已傾頹,半飄的對聯,像是幡在風中飛舞,讓人看了好不傷心。    舉目在望的是意樓。那古蔭斜掩的高閣,有著尹娘為郎君苦候的淒美愛情。「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于」。想那星月高掛、夜幕低垂的時刻,望月窗後的她,又該是何等的悽惻呀!    出了曲折古道,我返轉至中山路。這是昔日「不見天」的故址。曾經,鹿港以三不見聞名,所謂一不見天、二不見地、三不見女人。而今,「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不見天被日本人以拓寬馬路的藉口,夷為平地;不見女人也因時代的洪流,成了街談巷語中的風雅趣事;唯一可見的,恐怕只有大拜拜時的盛況,可以讓我們重溫一下不見地的煙霧陣。    中山路的另一特色,就是點心小吃。    來到鹿港光看是不夠的。曾經繁華一時、經濟富裕的商埠,在吃的方面自然也相當考究。所謂「一世長者知居處」,而昌盛繁華使鹿港早已進至「三世長者知服食」的境界。上至大酌小宴、下至果腹甜點,無一不是齒頰生香、令人垂涎的精品。鳳眼糕、牛舌餅、豬油、石花糕、魷魚猥、牛肚湯、蠔仔煎……這數也數不清的小吃,陳列在一家家糕餅鋪和小吃店裏,還真弄的我眼花撩亂,不知從何吃起呢!    嚐過茶點,來到天后宮。堂皇的古剎,使我不禁體會出孟夫子當年登峴山那一種「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的感受。向前望,兩旁是栩栩如生的石雕,上面刻畫著,是一幕幕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封神榜;門前,碩大的青龍石柱崢嶸著和巨大的石鼓相互輝映;而在我頭頂上的,則是細膩繁複得幾乎看不出采繪著到底是什麼的八卦藻井。正殿的湄州媽祖,高高在上,在繚繞的香霧中,展露著慈眉善目。神龕前的四暢,個個神態活現——伸腰、挖耳、抓背、捏鼻,滑稽的表情,像是道盡心中無限歡暢。    雨小了,趁著陽光乍現的當兒,我又穿進了古巷,遨遊在另一個衢道中,穿過米市街、走過杉行巷,曲折的彎道,此歇彼起,絡繹不絕。「隘門」的高挺、頤園的風雅、「甕牆」的情濃,還有用來採光的「天窗」與隨意裝卸的「窗板」,無處不顯露出中國建築的匠心獨運和中國人的巧妙構思。    經過王家,我找到了早已破土填平的「半邊井」。井是平庸,但昔日它卻是鹿港人扶弱濟貧的具現。如今,這裏成了慈善機構的據點,屋內巨大的扁額,有著筆力雄勁的「博愛」二字,不消說,這一代屋主早已繼承了先人慷慨助人的美德。    懷著思古的幽情,我來到了鹿港民俗文物館。在這裏,我看到了鹿港的往昔。那些曾代表繁華興盛的,如今也像一杯令人喝不厭的酒,散發出濃郁的香純,那麼地耐人尋味,使人著迷:工巧的鐵器、錫器,在鹿港人的手中,玩味出另一種情趣;一絲不苟的正廳擺設,顯示出鹿港人的繁文縟節;還有補服和劍裙上精緻的繡花,變化無窮的中國結、剪紙,廟會上叱咤一時的布袋戲、皮影戲……都曾經是鹿港人生命中的活泉呀!    向晚了,在濃濃的暮色中,我離開文物館,走上歸途。踏著青石板與柏油路間一片雨後的泥濘,我仰視夕陽餘暉下的鹿港:遠處是舊廟、古厝、水泥高樓參差的景象。於是,我知道,就和今日的中國一般,小鎮也處於傳統與現代的交替中。過去,在小鎮締造光采的,而今卻成了他們沉重的包袱。捨不得拆去的陳年古剎、紅磚瓦牆,道出了鹿港人心中的矛盾;櫛比林立的水泥高樓,又看出小鎮追求進步的熱切,但他們又該何去何從?選擇那一條路?是保守它,還是統統放棄?三寸金蓮的小鞋,「水煙斗」更大至「八仙桌」,可以擺在文物館,然活生生的古厝,又該怎麼辦?望著斑爛的晚霞,頓憶新祖宮、天后宮和龍山寺。它們伴著鹿港在風雨中屹立自今,而仍然光彩耀目,它們是不朽的,而不朽的原因,就在於它們獨具特色,也就是鹿港人文的融入。它們代表了當地士人精神,代表了優越的歷史歲月,那是中國有容乃大的包涵,也是創造永恆的宏基。今天,鹿港雖然站在徬徨的十字路上,但我相信這也是小鎮躍昇的起點,這兒悠久的文化資產,是他們雄厚的本錢。傳統之於鹿港,不該是個累人的包袱,因為沒有過去的,也將沒有未來。既然如此,又何必猶豫?奮起吧!鹿港,不要再為傳統與現代做無謂的爭執。二者本是一脈,又為什麼一定要畫出分野?    夜空中,星光閃爍。明天,該會是個晴朗的日子。別了!鹿港,殷殷的期許中,我期待妳的起飛,以帶領整個中國,做另一次突破的文化振興。

 

|回到頁首 | 返回第六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