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中文系83級.鍾正道學長:文學與電影中的神剪接

  • 08/27/2021
  • |
  • 期數:327
  • |
  • 校友動態
  • |
  • 資料提供:校友服務暨資源拓展中心
  • |
  • 作者:校友資拓中心
  • |
  • 照片提供:校友資拓中心
  • |
  • 瀏覽次數:1080

【校友資拓中心訊】

110年7月23日(五)校友開講啦!暑期系列演講由本校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鍾正道學長(中文系83級)講解「文學與電影中的神剪接」。正道學長專注於現代文學與影視美學的研究,曾任本校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與林語堂故居執行長外,出版《張愛玲與傳奇》、《鏡夢與浮花》、《文學與電影讀本》、《佛洛伊德讀張愛玲》等著作。除在文學上有優異的表現外,在學校頗受師生好評,曾獲選敎學優良教師、熱心導師、教學傑出教師、績優導師等多項殊榮。

於母校中文系任職系主任期間,學長推動多項學術交流參訪、協助韓國校友會成立等,熱心參與校友活動。此次演講透過電影片段,呈現剪接技術的重要性及如何影響電影與文學的發展,在個人魅力的感召下,線上參與者突破Google Meet會議人數上限250人,足見其人氣不同凡響。

學長首先向大家說明電影的起源,眼下看似十分炫麗的電影,事實上於1895年才正式問世,當時人們對影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到驚奇,但背後是導演將多張照片相疊在一起後形成的視覺效果。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人們發現可以將攝影鏡頭的遠景、特寫以及不同片段的影片互相穿插、剪輯,更能使閱聽大眾有不同感受,因此稱這樣的剪輯手法為「蒙太奇」。蒙太奇原為法文建築學名詞,原指裝配、組合之義,將組合之義放在電影片段上,便成為今日剪輯手法的代名詞。更由「庫勒雪夫效應」照片予閱聽大眾產生不同聯想與共鳴的方式得知,剪輯的意義是存在於鏡頭與鏡頭的連接,不在於單一鏡頭,因此「剪接技術」從此成為電影不可或缺且重要的一環。

電影的剪輯手法破壞了一直以來,以時間直線性敘述的文學,作家穆時英便是利用時空的穿插、剪接的手法來融入書寫,創造出的「穆時英筆調」即是文學受到電影的影響。接著,正道學長透過一部部的電影深入淺出地解析蒙太奇,從1900年初始剪輯電影《祖母的放大鏡》遠景、特寫穿插的表現手法;1925年《波坦金戰艦》奧德薩階梯與三隻石獅子的象徵意義;《迫在眉梢》以「交叉蒙太奇」方式讓兩條空間故事線製造緊張感;《羅馬假期》以「敘事蒙太奇」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花樣年華》梁朝偉與張曼玉逐漸熟悉彼此的分鏡轉換;《甜蜜蜜》以「重複蒙太奇」展示張曼玉與黎明初識至結束的相遇,學長一幕一幕地向大家說明每部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以及意義。

最後問與答時間,大家絡繹不絕地意見交流對於文學和電影的相關問題,如何正確的判讀文學或電影,學長表示透過一次次反覆判讀訊號上的意義,加以練習,當熟能生巧時,會有更正確的解釋,因而成為欣賞電影的素養。

【文圖/校友資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