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慎終追遠 飲水思源! 東吳大學師生緬懷先賢復校艱辛

  • 04/03/2019
  • |
  • 期數:315
  • |
  • 重要校聞
  • |
  • 資料提供:秘書室
  • |
  • 作者:總務處、秘書室
  • |
  • 照片提供:總務處、秘書室
  • |
  • 瀏覽次數:2056

【總務處訊】

清明將屆,又是緬懷先人的季節,本校於1951年在臺復校後,歷經東吳補習學校、東吳法學院至恢復完全大學建制,除有賴校友與師長之奔走及辛勞,若沒有王寵惠故董事長、石超庸故校長及端木愷故校長3位先賢之貢獻,則無東吳大學今日之規模與成就。

哲人日遠,德範猶存,2019年3月20日上午,潘維大校長、趙維良副校長、董保城副校長率學校一級主管、校內師長、學生會代表及學生約60人,至外雙溪校園內王寵惠故董事長夫婦墓園、石超庸故校長夫婦墓園獻花致意,王寵惠故董事長嫡孫王守正先生、王依仁女士代表家屬出席;下午赴陽明山端木愷故校長夫婦墓園追念緬懷,社工系馬宗潔老師以家屬身分參與(端木愷故校長為其舅公),並由前人社院院長謝政諭老師簡述3位先賢之德業行誼,然而千言萬語也難報王故董事長、石故校長及端木故校長對東吳的恩澤於萬一。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潘維大校長表示,華人傳統中為何會有祭祖掃墓的習俗,就是為了要知其所出、知其本,而知本才能不忘本,若無前人的篳路藍縷,後人則無登高望遠的基石。1952年當東吳還是「補習學校」的身分而遭遇困難之際,若無王寵惠先生在關鍵時刻出任董事長,以國之宿望的身分力挽狂瀾,使東吳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何談日後東吳大學的蓬勃發展。

 

石超庸故校長1957年毅然自香港赴臺,接任東吳法學院院長,後學校恢復大學之建制,出任首任校長。擔任校長之時,將東吳從原本法律、政治、經濟3個學系,擴充為文、法、商3個學院及法律、政治、經濟、會計、中文、外文、商學、數學等8個學系,成為一所體制健全的大學;並將校址從漢口街的租賃處,遷至現今外雙溪校區,11年任期間興建11幢建物,可謂啟闢山林的重要推手,為學校鞠躬盡瘁,是擘劃東吳大學未來藍圖的領航者。

端木愷故校長前半生皆戮力奉公,後半生則將全部心力投注到教育這份百年大計上。1969年辭掉優厚的律師職務,擔任東吳大學校長,在財務艱難的慘澹經營下,無一日不為學校奔走募資,14年治校期間成立26個系、所、中心,及興建14棟樓房與設備,助東吳大學脫胎換骨,質量躍昇,成為臺灣深具規模的高等學府之一;且擔任校長時,14年不支薪,晚年更將一生積蓄與一棟民宅捐贈學校,成立端木愷講座基金,持續嘉惠學生,此等風範舉世難尋。

本次追思致意故董事長及故校長,由總務處、學務處及華語教學中心擴大舉辦為「春遊校園憶故人」活動,除校內師長及學生,亦有來自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際交換生參與,透過追緬本校先賢,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都能真正感受華人「飲水思源」的精神;也期勉東吳大學的學生們,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文圖/總務處、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