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臺灣健保何去何從

講者:張鈺旋

時間:109/11/19

地點:D0618教室

 

對我來說,了解政府的行政行為是一種如何平衡多元的價值,並將它具體化實行的一門藝術,它超越了企業治理只重視金錢與績效,複雜程度是其遠遠不能相比的。而今日的主題,便是帶領我們了解台灣最引以為傲、世界數一數二的健保制度。

一開始,張教授從健保的歷史脈絡做敘述,由以德國為主的社會主義路線,和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路線為主的兩大學派路線爭議,前者重於全民福利;後者重於量能負擔。而後介紹調和兩者的英國,孕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福利制度。透過借鑒三者的歷史案例,了解到一個如何參考他國積累的優點、改善不足之處以健全我國的健保制度。

那麼台灣的健保制度有何以成為現今的模樣?除了借鑒他國,我們尚需了解台灣的社會背景。首先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民主政府約莫一百多年的時間,台灣社會的人口結構已從高穩定時期過渡到低穩定時期,人口邁向高齡社會發展;此外經濟進步,已達聯合國高度發展國家的水準,我們從過去傳染性疾病變成慢性疾病的傾向,心血管疾病高居多年的國人十大死因。保障台灣人民的健康成為迫切的需求。然而健保制度也非突然出現,最一開始可追溯到1949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是為解決社會動蕩、軍民緊張的對立關係,實施了勞保制度;而後多方的爭取,出現了農保、低收保等。終於在1995年時實施了全民健保,才試著將所有的台灣人容納進社會保險的體系當中,隨著上述社會問題的增加,於2013年正式修訂了二代健保。

在深入討論前,老師先簡單陳列了重要名詞的解釋,告訴我們社會保險與社會福利的差別,以及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差別,在釐清關係之後,老師開始介紹了台灣健保的內涵,我國健保包含了「公平、效率、品質」已達「永續」的目標、其中公平層面是針對人的類型進行不同的健保方案,也就是6類15目;效率的話我國皆由政府主導單一的健保制度,將個人訊息完全E化,人手一張的健保卡便是最好的例子,而且,高度電子化使得

完整資料都能清楚呈現給要保人,是「報乎你哉」(台語)的具體表現;品質上,並非所有的醫療都歸屬健保制度管轄,例如醫美診所就是自行決定資費市場的。也並非所有的醫療給付待遇相同,例如依據經濟、地理、疾病進行適當調整,經濟有紓困貸款、愛心轉介;地理有行政要求地方醫院進行駐點計劃的山地離島地區偏鄉服務計劃(IDS);疾病方面包括重大、癌症、罕見、透析、呼吸、血友病等特別疾病健保支付擴大金額的支付完整程度。

究竟台灣的健保有什麼樣的好處呢?我國的平均壽命因為許多指標——包括了公衛水準的提高而提高;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全名健康覆蓋(UHC)以三項標準 1. 納保率 2.負擔程度 3. 給付完整程度來衡量,台灣是排行數一數二的國家,台灣人民受到全面完整的健保保障。前述提及的因為政府的指導使單一保險制度成立,全面電子化成為可能,這是自由市場多元價值的環境下難能可貴的,也因此許多國家想要效仿台灣的健保制度而力有未逮。

即使是高水準的台灣健保制度,也有尚待修正之處,例如上述人口老化,老年人口的醫療費用佔比越來越高,即使人口佔比1成3,卻佔了醫療費用之處的3成8。這些老年人口,有著俗稱「3多」的醫療傾向,是為「就醫多、拿藥多、檢驗多」就醫多的部分,老年人口每年高達15次的就醫機會,遠高於其他高發展國家的4到5次;拿藥多如台灣即使是C肝也有2成8的支付費用,人民醫藥支出費用低,使得拿藥變得相當容易;檢驗多如不論大小醫院,都透過才買醫療器材供人檢查身體,賺取更多費用,形成醫療器材CTMRI軍備競賽,造成了台灣醫院收入「醫生的診察費下降,藥費跟器材費上升」的現象。透過立法,在開源的部分有調賬、重算、肥胖、酒捐和糖捐等,節流也有如調整部分費用等,試著改變問題。同時也反轉思維,開始尋求以被醫療者為中心、以社區為服務單位互相幫助,力求人民健康大於財務收支平衡原則,追求追求科技整合,視覺化資料、雲端運算、AI大數據分析等垂直整合的過程,這裡衍生了行政權中的積極層面擁有的兩樣特質:「主動積極性」和「個案具體性」。

從今日聽到健保議題的演講,我可以樂觀而言,台灣健保的發展將達成健康的定義中言明:不僅是疾病的治癒,真正的健康是身心靈也要完全健康的真諦。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