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推動方式與成果分享

講者:方英祖

時間:110/03/09

地點:D201教室

 

目前,全世界「參與式預算」的政策推動迄今已超過2,000個政府陸續採行類似的參與模式,而每個城市或政府辦理方法可能都有所差異,可以看見在執行這樣的一個政策時,是需要有套因地制宜的制度。

當我們介紹到「參與式預算」都會聯想到巴西的愉港,但其實除了巴西愉港外,美國紐約及日本市川市在執行程序上都有其特色:

一、巴西愉港市是以全市預算作為參與式預算的實施項目,推動者為市政府,程序可分為區域大會、代表論壇、主題會議及全市預算委員會,最後產出預算提案送市長做最後決定,但在2005年時,因政黨輪替,原本的參與式預算制度轉變為溝通及諮詢性質。

二、美國紐約市則是以市議員為主要推動者,由選區市議員提供統籌款,每選區約100 萬美金,類似我國部分縣市的議員工程建議款,議員規劃讓居民決定如何使用,程序為各區組成指導委員會,由社區或網路蒐集提案,最後交由居民表決,並依預算金額決定資助哪些計畫。

三、日本市川市是由市政府為主要推動者,實施項目為補助非營利組織社會服務活動經費,程序為由非營利組織準備年度活動計畫書,召開公開會議讓非營利組織報告活動計畫、效益及經費使用方式,最後由地方納稅義務人決定哪些非營利組織計畫可獲補助。

 

參與式預算是什麼?

所謂「參與式預算」是一種讓民眾透過公民審議及溝通協調方式,將政府公共資源做有效合理分配的決策程序,它允許公民在政府預算決策過程中直接參與並決定公共資源應如何配置。

如果用學術的角度來介紹「參與式預算」即是一種直接民主的方式,由居民來決定一部分公務預算的支出方式。透過人民的自主參與,共同討論預算計畫、提出具體方案,並投票來決定預算使用的優先順序,一同享受政策的決策後的公共財。

更詳細來說,「參與式預算」是由公民來決定一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優先順序,亦即由住民和社區群體代表,以正式或非正式會議共同討論各類攸關民眾生活的公共預算支出優先順序,並可藉由提出計畫,並且投票等方式來決定。

目前臺北市的參與式預算係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為主政局處,並由自治行政科進行實際執行工作,臺北市的「參與式預算」制度是透過提案說明會、住民大會、審議工作坊、公開展覽、I-VOTING等5個步驟讓民眾能夠充分參與市府的預算決策。

 

臺北市推動方式與成果

臺北市政府歷年的推動期程及目標

104年制度化推動教育→建立全國唯一的標準程序

105年官學聯盟的推動→首創「官學聯盟」,深化十二個行政區

106年i-Voting公民審議→全國首創線上投票,並成立「公民審議團」

107年逕予執行行動投票→簡化程序加速執行效率,並提升投票率

108年國際接軌攜手校園→試辦「民主城市國際聯盟」高中推廣課程

109年深耕校園關懷弱勢→深耕高中課程,辦理身障團體參與式預算

從「參與式預算」開始迄今已逾6年之久,成就了360的案子,觸及人數也高達57萬9000多人,不僅是實踐了這項政策的目的,更是帶給所有的參與公民更好的環境。

最後,科長也期望每位同學,不分科系都能時常關心自己的周遭事物,透過公部門所提供的管道(村里長、民意代表、政府),來提升自己及他人的生活環境,不僅是連結在地居民的關係,更是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效法國際間好的成果,一同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