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竹刻欣賞與中華竹文化

講者:李文正

時間:

110/06/04

10:10-12:00

地點:線上視訊直播

 

 使受益對象更加知曉「竹」在中華文化裡的重要性,以及認識了眾多竹製品器具,並藉由竹雕作品的故事介紹,彷彿帶領受益對象進行了場時空之旅。

  以簡報的形式進行竹的介紹,並使用相關圖片做輔助,使得受益對象能迅速瞭解並有效吸收。演講流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進行。

  首先,第一部分對竹本身與中華文化做了詳細的具體說明。竹為草本多年生植物,全世界約一半的竹子都生長在中國與臺灣,且其生長是屬成遍的,在中國甚至有竹林大到需耗費好幾天才能走完。在地名上也可看到竹的痕跡,例如:竹山、竹海。

  古時候的中國便與竹有很深的淵源,不僅是寫字會用到的竹簡,還是樂器的笙、器具的瓢,都是以竹製成的。而竹製品之所以會深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是因其方便性、普遍性、且容易取得又便宜,因此家家戶戶才都擁有竹製的傢俱或用品。例如:竹提籃、雞籠、米篩,這些都是家庭裡常見的竹製品,跟古時候人們的生活可謂密不可分。另外,有關竹的構造,外圍的竹皮屬於最堅韌的部分,會將其削成很細的皮編織成竹籃等;最裡面的部分則屬柔軟,因此會將其每二十公分切成一小段做成衛生紙。竹剛削下來時,顏色是屬黃色,之後便會隨著時間流逝漸漸加深,轉為紅色、蜂蜜色,因此也可從竹製品的顏色來判斷該物的使用時間與年代。

  第二部分深入講述文人與竹文化的深刻關聯以及起於明代的竹刻藝術。歷代文人君子對梅蘭竹菊都抱有喜愛之情,認為其是喻志、君子的象徵,甚至在竹這塊還衍生出

了詠竹詩、墨竹畫。爾後,進入明代,因當時的朝廷相當重視文人文化、提倡儒學,就發展出了精深的竹刻文化。但至嘉靖、萬歷後,因皇帝荒政使得文人出路大減,他們便加入了工藝創作,誕生了明代文人精緻的書房文化。

  而常見的竹雕類型大可分類為臂擱、筆筒、香筒、詩筒與圓雕這五種。在竹雕的主題裡也有幾個常見的選項,例如:竹林七賢、赤壁賦、荷蟹等。尤其,當中的「荷蟹」是取自「和諧」二字的諧音,在家中小孩開始進學時會贈與,有希望他們讀書能和諧社會、天下的用意在裡頭。作品上,除了單純的圖案雕刻,甚至也有書法雕刻的形式,像是清道光年間,郭鳳梁款的書法臂擱,本人既是書法家也是雕刻家,因此在作品呈現上便能充分發揮兩者的優點,是很難得的機會。而此五種類型裡,以圓雕的用途最為特別,是當作欣賞用的擺設或送禮,因此體積偏小。除此之外,清早期的竹雕顏色較深,並會使用簍空雕;清晚期的顏色則較淡,且因商業發展興盛、生活繁忙,便無時間刻製簍空雕了。

  此次演講生動活潑,受益對象除了對竹與中國古代的生活有更深層的了解,還增加了對竹雕作品的鑑美欣賞能力。講師更實際帶了收藏的香筒來現場,使眾人留下難得可貴的回憶。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