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東吳校訓的詮釋與領悟

  • 03/25/2025
  • |
  • 期數:345
  • |
  • 校園花絮
  • |
  • 資料提供:校友服務暨資源拓展中心
  • |
  • 作者:王士斌
  • |
  • 瀏覽次數:69


  1900年東吳大學由基督教監理會於蘇州正式設立。早期的校訓是英文(Unto a Full Grown Man),譯成中文是:「做一個完整的人」,此語出自聖經新約以弗所書第四章十三節(Ephesians 4:13),強調真正的(人)是獨立,是不依仗別人的,呈釋出道德之所以高貴,是因為道德來自於自覺,而不是來自於他人或他物的規範。及至1927年4月,董事會聘楊永清先生為校長,他是國人擔任教會大學的第一人。楊校長到任後,本於英文校訓之意念與精神,於同年12月訂定「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

  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核准(私立東吳大學)之立案,准設文學院、理學院及法學院,同時,校方亦將楊校長所訂之中文校訓提經校政部會議通過,8月向府方報准註冊在案。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原係孫中山先生在1923年1月間,依蔣介石先生所撰的此聯,照之所書,並非中山先生本人所撰之聯語。然此雖為蔣先生所撰聯句,探其所據出處,乃是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及南宋(文天祥·正氣歌)兩處: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又,答『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法古今完人意思是取法古今的完人做典範而使己身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惟如何為完人?吾人首當應知: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全在人格。有品格,則其人之學養、心懷、操守,與乎道德、神采、風姿,無一不自然流露而顯現出來。能稱古今完人者,其人必須先有高尚之人格,才能有完美之人生。

  人生在世,總應以培養其崇高而偉大的人格,以期於聖賢而為人生第一要事。聖賢之境界,即為完人。故聖人之為道,貴在修德,而非以富貴、功名為尚。

  基於校訓是作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更是象徵學校文化精神的主體內容,既是全校(師、生)都要共同遵守的準則,就非僅限於(師)或(生)的任何一方,余認為(師)者必率先垂範於(生),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是發揚校方的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第一線人。我們大學的組成體為院、系。專業與人格教育繫於院、系師資之優劣,師資優劣之遴聘,其責在院與系的主管,而學生之德業教育,當靠良師之教導與善誘,職是之故,系主任與院長於選聘教師時,必須稟於校訓闊宏至大至剛之正氣,效法古今正直無私完人之人格,選聘最優師資人才為第一要務,萬不可引朋牽友,植黨營私,組織小圈圈把持校政,而排斥學經歷、名望、格局勝於己者,以保自己的權位。余閱及教育家傅斯年先生(前北大、台大校長)手著《辦學理念與策略》一書中有一段引文,殊值本校各院、系主管之警惕與效法。傅先生他引(尚書·秦誓)上一段話,是為他一生中所服膺不違,現將之抄錄於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如將之譯為現代白話是這樣的:

  「我心中深深的在想:如果有一個人,斷斷然並沒有別的技能,只是他的胸懷寬廣,而且有容人之量,別人有的技能像他自己擁有的一樣,別人美好明哲,德才兼備,他滿心歡喜,更超過了他口頭上的稱道,很能包容推薦他們。這樣才能保我的子孫人民,也有利於國家!別人有技能,忌妒又恨他,別人有才能和美德,堵著他,使他不能表現,並且不能容他。這樣子不能保我的子孫人民,那就危險了。」

  由上面這段文章可知,我們學校負責聘請教師的院、系諸位先生們,如都能「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不結黨偏私攬權為己,悉以舉賢與能為教育、學校而盡心,發揚校訓的浩然正氣,取法古今的聖賢高尚人格,則東吳大學必光耀於宇宙矣。

  綜而言之,本校校訓之宗旨,乃是鼓勵全校師生要修身善養天地間浩然正氣,培育耿直氣概,效法古今以來的完美聖人,使每個人德行完美,做到為人高遠曠達,磊落不拘,心思縝密,不疏不狂,操守高超恬然,志節光明磊落,如斯則東吳人(天地正氣)俱矣,(古今完人)備矣,東吳之光,乃照耀於環宇,不亦善哉!不亦偉哉!此即為東吳校訓所期於全校之師生者,吾輩宜力踐矣!


編者按:作者為本校會計系53級校友,曾任教會計系並兼人事室主任,為本校建立多項人事制度,奉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