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恭喜本系張家銘教授《前進捷克》新書發表

  • 04/18/2018

本系張家銘教授為本校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日前舉辦《前進捷克》新書發表會,並表示中東歐是臺灣進入歐盟的橋頭堡。

 

青年日報  記者黃朝琴/專訪

  臺灣與中東歐國家有歷史經驗的相似性,近年雙方皆有互動交流,面對中國經貿與外交攻勢,東吳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系教授張家銘表示,中東歐國家是臺灣進入歐盟或歐洲世界的最重要伙伴,應該持續深化雙方友好非正式外交關係,還有經貿、文教密切互動,尤其要學習這些獨立國家,如何採取靈活政策,在大國之間圖求生存發展。

  張家銘表示,冷戰時期,中東歐國家身處共產世界,但重返歐洲可謂自然過程,雖然地域有多次分裂,甚至部分地區淪為鐵幕,但就歷史與文化傳統來說,中東歐其實是很典型的歐洲一部份。

  張家銘說, 1989年,中東歐國家開始民主化,最關鍵的莫過於2004年有10國家宣布重新加入歐盟,才真正回歸歐洲。這些國家雖小,但有其關鍵性地位,因為他們未必聽命或順從歐盟強大國家,他們不同主張與看法,成為歐盟國家之間重要議題,逐漸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歐盟東擴後,中東歐的國際角色更形重要。

  他強調,捷克、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合稱「中歐V4」,這些國家發展相對較快較好,許多方面不僅趕上、甚至超越臺灣,中東歐國家逐漸展現實力,在歐盟的影響力與發言權相對提高。

  張家銘分析,中東歐與臺灣有歷史經驗相似度,臺灣歷經荷蘭、日本帝國殖民,中東歐國家歷經德國、俄羅斯、奧匈帝國等侵佔殖民,宣布獨立後,相對於西歐國家可謂弱勢小國,對於臺灣處境較能感同身受。

  他認為,中東歐乃新興市場,較易進入卡位,當地土地遠比西歐國家便宜,投資成本較小,法德、義大利等市場早已飽和成熟,中東歐算是臺商開拓的藍海市場。此外,中東歐也是臺商前進歐洲的門戶重鎮,進入中東歐市場,等同於進入歐盟體系。

  臺灣與中東歐有諸多互動交流,以經貿投資為例,張家銘說,近20年來,臺灣與中東歐建立不錯的關係,相互設有代表處,臺商當地投資也不少,以捷克為例,至少有30家登記有案的臺商,郭台銘「鴻海科技集團」很早就進駐當地設置2個「富士康」工廠,還購買古堡、高爾夫球場,成為犒賞員工休閒場所;至於匈牙利、斯洛伐克,臺商設廠也有增無減,例如台達電子、富士康電子、乙弘精密、武德威氏貿易商行等4家。

  以教育交流而言,張家銘表示,臺灣每年有600、700人前往波蘭、捷克、匈牙利讀醫學,其中以波蘭最多,根據臺灣駐波蘭代表處統計,現有750位臺灣留學生攻讀「波醫」,還有臺商成立仲介公司,和當地醫學大學緊密連結,從申請入學、安排住宿,提供臺灣學生「一條龍服務」。

  張家銘說,部分中東歐國家也提供臺灣大專生留學獎金,例如波蘭每年提供20個名額,捷克有10多個名額,匈牙利有10個名額,甄選優秀臺生就讀暑期語言班,或為期1年交換生。

  從文化交流來看,張家銘指出,臺灣與中東歐有諸多音樂、舞蹈交流,像是東歐舞蹈團來臺演出,再如奏波蘭浪漫樂派鋼琴作曲家蕭邦《馬厝卡舞曲》與《圓舞曲》,捷克國民樂派音樂家德弗乍克《新世紀交響曲》、史邁塔納《我的祖國》等經典名曲,都廣為臺灣樂團演出,臺灣也舉辦中歐影展、捷克「世界文化遺產展覽」。

張家銘進一步指出,從雙方外交互動來看,「中歐V4」國會議員成立友好小組,每年派友好訪問團來臺,另有地方首長訪問團、媒體訪問團來訪,我國外交部也鼓勵中東歐專家學者組訪問團訪臺,並提供3個月短期研究獎助金。

  張家銘說,中國近年強推「一帶一路」政策,想在各國興建硬體設施,朝向「現代絲路」夢,甚至針對中東歐提出「16+1倡議」的區域發展戰略,捐棄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成見,從旅遊產業走向基礎建設產業,從民間發展到官方,使得臺灣與中東歐不錯的交流基礎,面臨新局面、新情勢、新挑戰。

  張家銘舉例,中國不僅規劃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之間,建立一條鐵路,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也都進駐,甚至智慧手機華為(HUAWEI)也大舉進駐,取代臺灣手機大廠宏達電(HTC),這些都顯現出警訊。

  張家銘強調,中東歐是臺灣進入歐盟的橋頭堡,甚至是邁向中亞、俄羅斯的叩關路徑,如果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到俄羅斯聖彼得堡之間的畫一條連結線,以西的傳統歐洲,臺灣接觸多年,但以東的區域,臺灣則很少接觸,也不熟悉。他建議臺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之餘,更要加強中東歐國家的經營,取法這些獨立小國的靈活策略,在大國之間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報導可參閱:https://www.ydn.com.tw/News/28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