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全台最早創校國小在士林 東吳USR計畫回溯歷史

  • 08/31/2022
  • |
  • 期數:332
  • |
  • 重要校聞
  • |
  • 資料提供:校友服務暨資源拓展中心
  • |
  • 作者:東吳大學USR計畫團隊
  • |
  • 照片提供:士林國小校史館
  • |
  • 瀏覽次數:2202

【東吳大學USR計畫團隊訊】

士林,古稱八芝蘭,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後,由總督府設立了「芝山巖學堂」,是全台灣國民教育的發源地。隨著時代變遷,芝山巖學堂曾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八芝蘭公學校」等,直到1904年底才從芝山巖搬遷至現今在新街的校址,1921年改稱為「士林公學校」,1941年改稱為「士林國民學校」,1974年才定名為今日的「士林國民小學」。

從清末至二戰結束前,士林國小見證這片土地的戰亂、和平,甚至是種族與文化上的擺盪與衝擊,同時也默默影響著臺灣教育界的發展。所幸,士林國小保存了創校以來珍貴的歷史檔案,不只有文字紀錄,也有古老的影像及古物等,並且將其數位化,保存在校史館中。值得一提的是,校方留存了許多老師就讀士林國小時的畢業照,以及返回母校任教幾十年的影像!而1895至1945年,在殖民地政府嚴格統治的五十年裡所發生的悲喜故事,全都記錄在這些歷史檔案中。

本校黃顯宗教授參與人文社會學院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看到這些文字及影像後深受感動,並決定和士林國小吳儉鴻老師攜手合作,將這些歷史檔案製作成專題短片,並以追根究柢的態度,重現檔案中的歷史故事。先完成17集,每集平均約15分鐘;其中的主題包含國民教育的發展史、清末士林漢文教育、女性教育的發展與漢人女教師—曹姓老師與傳奇的陳湘耀老師等。因士林國小前身為臺灣第一所國民學校,所遇到的情境可能與其他後續成立的殖民地公學校雷同,故此一系列短片不僅可作為士林與附近地區各校的特色鄉土教材,也可以作為瞭解殖民地文教情況、社會變遷的參考。

為了影像的製作,黃教授參考了臺灣早年女性服飾妝容的專書與其他文獻,更特別拜訪多處宮廟,如淡水的清水巖、木柵的集應廟、關渡的關渡宮、士林的慈諴宮、惠濟宮、神農宮,這些宮廟保存著這些故事主人翁的墨寶。另外,在惠濟宮功德堂牆壁上所找到的幾位早年的主任委員畫像,如楊錫侯、何慶熙、潘光楷等,更是製作過程中的驚喜發現呢!

【文/東吳大學USR計畫團隊 圖/士林國小校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