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傳奇女作家張愛玲 透過小說中實現電影夢

  • 06/16/2017
  • |
  • 期數:306
  • |
  • 校園花絮
  • |
  • 資料提供:秘書室
  • |
  • 作者:校園記者英文二王俐文
  • |
  • 照片提供:校園記者英文二王俐文
  • |
  • 瀏覽次數:2346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王俐文報導】

本校中正圖書館近期舉辦2017世界書香日「音樂、文學、電影的共鳴」系列活動,於5月5日邀請中文系鍾正道主任主講「張愛玲的電影夢」講座,介紹張愛玲小說創作的電影化,吸引眾多同學前來聽講,座無虛席。

橫空出世,張愛玲精準地描繪出人世間的滄桑,僅靠兩部作品便一躍上中國文學舞臺。自幼即喜歡流連在電影院,張愛玲沉迷於電影這過度虛幻美麗的夢,無形之中也埋下了電影夢的種子。她的小說總是具有豐富的畫面、聲音等各種電影感,不難看出這些小說創作吸收了大量電影語言的方式。

張愛玲文筆之所以迷人,中文系鍾主任認為是她將自己從電影中獲得的養分,把畫面、聲音、文學性交雜在一起,堆疊出一個充滿畫面感的小說作品,此外,西方詼諧嘲諷的「神經喜劇」也對張愛玲後期的劇本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鍾主任指出,張愛玲擅長在小說中添加視覺的元素,並運用各種特寫鏡頭進入人物的內心空間,用畫面中的一個動作,凝聚角色的一生。像是最負盛名的《金鎖記》,即是張愛玲描寫中國傳統婦女的情慾,無情地被困在男性交付的金錢慾望中,藉由特寫女主角曹七巧的髮簪,金剛鑽裏頭倒映著粉紅絲線,比喻她的一生,都被鎖在父權社會的牢籠裡。

「張愛玲有些段落是拍不出來的,而那些段落通常都是最重要的關鍵,那個東西叫做文學性」,鍾主任強調,張愛玲是一個文字充滿畫面,但是又帶有文學性的一個作家,如果照本宣科去拍她的作品,是難以拍出核心精神的文學性,一切都只會是白費工夫。文學作品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暗示、雙關、比喻等等訴諸於理性的判斷,是不能用畫面拍攝出來的,這也是文學,時至今日都還無法被電影取代的原因。

活動最後,鍾主任引用張愛玲於一次訪談的對話,「電影是最完全的藝術表達方式,更有影響力,更能浸入境界,從四面八方包圍」,鍾主任推薦同學可以多看電影,「會讓你變得更寬容,對這個人世更了解,不會那麼的執著、那麼的暴利,做人會寬闊一點,我們就不會變的那麼樣地直接。」

【文圖/英文二王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