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為落實推動社會責任,由校長簽屬「東吳大學環境安全衛生暨災害防救政策」(https://web-ch.scu.edu.tw/affair/web_page/7064),以善用資源、保護環境及推廣綠色生活;養成節能減碳習慣、恪遵環安衛法規要求,維護校園工作者全體師生安全與健康,有效達成永續校園理想。

總務處推動永續校園成果如下:

  • 促進綠色採購政策
  1. 本校基於實踐環境保護,要求各單位進行採購案件時,應積極選購「低汙染、省資源、可回收」的環保產品,以達到節能減碳之目的,於消費的同時落實環境永續概念。並更進一步於「東吳大學採購辦法」第13條規定:「為善盡學校社會責任,採購項目有取得政府認可之環境保護標章使用許可,而其效能相同或相似之產品,應優先採購,並得允許百分之五以下之價差。」,採購保管組亦發函通知各單位,以提升綠色採購比率。東吳大學採購辦法連結如下https://web-ch.scu.edu.tw/custody/law/2955/2430
  2. 本校自2016年度起迄2024年度,8度榮獲台北市政府「綠色採購優良機關」表揚,成效良好
  3. 歷年綠色採購成果詳如採購保管組網頁https://web-ch.scu.edu.tw/custody/web_page/14
  • 導入環境相關認證及專案
  1. 導入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驗證本校自2017年推動環境及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並於2019年獲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認證,為推動系統管理,每年持續辦理外部追蹤稽核及3年1次重新認證作業,並自2022年至2024年連續3年皆達成無缺失開立之成績,確保系統連年有效運作,逐步打造出綠色永續校園環境。
  2. 導入ISO 45001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認證2019年10月導入ISO45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通過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稽核,取得三年期認證,並於2023年1月二度取得三年期認證,預計2025年12月二度取得三年期重新認證,證明系統運作之持續及有效性。持續透過ISO 45001安全衛生管理系統風險考量的方法,識別因應的風險,提升校區環境、建物、設施、設備安全性,打造具安全韌性之校園。
  3. 導入ISO 14064-1:2018溫室氣體查驗配合國家推動「2050淨零碳排」政策推動,為加速減省能源使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本校於2023年依循ISO14064-1:2018國際標準,自願性進行兩校區溫室氣體排放盤查,並同步導入ISO50001能源管理系統,已分別通過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稽核驗證。
  4. 導入ISOCNS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驗證本校2023年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獲得經濟部能源署補助輔導經費31萬5,000元,本校依規定應持續接受追蹤驗證兩年。2024年12月20日SGS臺灣檢驗科技公司進行第一次追蹤驗證,確認本校能源管理系統運作良好、證書保持有效。
  5. 導入ESCO能源績效保證專案為減輕財務負擔,本校持續積極透過ESCO能源績效保證專案方式爭取經費,進行兩校區老舊冰水主機汰換與監控系統整合。近年重要成效:
  • 2018年:完成城中校區第二大樓空調系統節能績效保證專案。
  • 2020年:完成城中校區第五大樓空調系統節能績效保證專案。
  • 2021年:完成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空調冰水主機汰換及空調監控系統建置。
  • 建立學校減碳短、中、長期目標
  1. 本校於2023年依ISO14064-1:2018國際標準,完成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並經SGS查驗通過,兩校區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7,176.861公噸CO2e/年;其中外購電力占比達77.31%,排放當量5,548.1329公噸CO2e/年。因範疇二外購電力為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本校持續追蹤外購電力使用情形,2023年排放當量5,599.1140公噸CO2e/年,與2022年相比正成長0.91%;2024年排放當量5,657.3354公噸CO2e/年,與2023年相比正成長1.03%。由上述數據顯示,本校在外購電力方面仍有改善減量空間。
  2. 本校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為「外購電力」使用。配合國家2050淨零碳排政策推動,本校必須逐年減少外購電力使用。各階段執行目標如後:
  • 短期目標(2024-2032:持續汰換老舊耗電設備、擴大用電監控管理範圍,使本校年耗電量由2023年1,299萬0,896度,於2032年降低至1,102萬3,000度。
  • 中程目標(2033-2039:持續汰換老舊空調主機、擴大外雙溪校區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設備建設,校園用電設備全面監控管理,使本校年耗電量由2032年1,102萬3,000度,於2039年降低至1,038萬5,000度。
  • 遠程目標(2040-:擴大城中校區建置太陽光電設備,搭配收回2022年出租4棟校舍屋頂建置太陽光電設備「自發自用」方式,使本校年耗電量由2039年1,038萬5,000度,於2043年降低至994萬度。
  • 施行廢棄物減量
  1. 全校區無單一垃圾桶或資源回收桶個別存在,室內外共設置150個資源回收站(外雙溪校區97處,城中校區53處),回收桶皆清楚標示回收分類,分一般垃圾、紙類、紙容器類、瓶瓶罐罐等項目,方便使用者辨識,落實廢棄物源頭減量。
  2. 減塑:宣導校園各攤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區,改用紙吸管或綠色環保標章之再生吸管,並納入承商合約。餐飲櫃商皆不提供免費塑膠袋及免洗餐具,如需求時使用者須付費價購。
  3. 無紙化:各項會議無紙化,使用電子檔傳送內容、會議資料。校園公告、重要資訊布達以校園電子公告或E-mail寄送。
  4. 紙張重複(雙面)使用,回收紙張背面再列印/影印資料。
  5. 公文信封印成表格,傳遞公文重複再利用。
  6. 於各大樓出入口、電梯及廁所等師生進出頻繁區域,張貼大、小型海報,進行資源回收分類、廚餘分類、惜食減量及廚餘瀝水等宣導。
  7. 利用大一新生第1哩新生訓練推廣環保教育,鼓勵使用環保餐具,減少消費時產生廢棄物。
  8. 推動紙容器回收,設置「紙容器」回收專區,送回收商再利用,大幅減少校園廢棄物。
  9. 強化報廢品回收管道,主動瞭解報廢品狀況後將可堪用物件列入「公務領用」清單並公告全校領用,剩餘未公務領用之可堪用報廢品,則依「報廢品標售平台」公開標售機制辧理公開標售。除節省廢棄物清運費用,並達到循環再利用的目的。
  • 落實廚餘回收再利用
  1. 兩校區共建置91處廚餘回收點,每日落實餘回收,於校園各大樓出入口進行廚餘分類、惜食減量及廚餘瀝水等宣導。
  2. 學校於2022年起整合校區內各式種類廚餘、廢棄物與其他有機資材,結合微生物專業技術,持續以「中溫好氧發酵」處理技術為校園廚餘去化管道,將校園所產生廚餘,不分生熟廚餘,混合特定微生物族群資材在Bio-reactor系統操作條件下完成發酵,達到廚餘零廢棄目的。
  3. 廚餘資源化後同時具有肥料與生物抑菌劑功能之益菌土,廣泛應用於校區內,進行土壤改良,強化植物固碳能力,讓源自於土地之廚餘回歸土地。
  4. 將廚餘回收及資源再製流程,融入「科學知識與健康生活」及「綠色化學」共3門課程,由總務處團隊協助單元授課,擴大校內校師生認識與參與。
  • 進行毒物、化學品管理及減量

     本校實驗室持續推動「綠色化學」,透過下列方式,以達成減少化學品及毒性化學物質使用對環境衝擊之目標:

  1. 化學品使用減量:藉由授課教師與實驗負責助教針對各項基礎實驗進行化學品使用減量試驗,除讓每位同學學習到基礎實驗精神,並健全化學物質安全管理、確保化學品使用安全,進而達成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的化學。如:每位同學原使用5克量降低至1克或甚至更低使用量,以能完成實驗所需最低劑量,進行實驗。
  2. 化學品使用調撥:實驗室於報廢過期或已無使用化學品前,針對尚可繼續使用之化學品詢問各實驗室有無使用其藥品之需求,後以「教育部化學品管理與申報系統」線上進行一般化學品調撥,轉予有需求之實驗室使用,以達資源共享及廢棄物減量。
  3. 助教定量配藥:助教根據實驗所需量取固定體積(重)量予同學使用,避免同學配置過量造成藥品浪費及廢液量增加。
  4. 添設加藥設備:採購定量加藥設備,更加準確控制同學藥品使用與安全性,減少浪費。
  5. 變更教學項目:將具有危害性或具毒性化學品取代或變更,如有機萃取實驗變更實驗項目,由毒性化學有機溶劑二氯甲烷實驗改變成以水萃取中草藥實驗;微生物生理實驗-紫外線誘導突變實驗原需使用毒性化學物質二甲基甲醯胺,改以購置商品化培養基取代。
  6. 使用套裝試劑:針對教學實驗使用多種試劑或具繁瑣步驟實驗,改以套裝試劑使用,減少化學品使用同時亦降低有害事業廢棄物產生量,如:廢水檢驗實驗-氯離子檢驗、總鹼度試驗等。
  • 推行環保交通工具
  1. 校內設有往返兩校區之公務校車,促進人員及公務交流傳遞。
  2. 外雙溪校區設有維修用公務電動機車1部。
  3. 兩校區共設置4座電動汽車(TESLA)充電站,1座電動機車電池交換站(GOGORO)。
  4. 外雙溪校區校門口臨溪路至善路口設有Ubike公共自行車站點。
  5. 城中校區延平南路129-133巷中間人行道上設有Ubike公共自行車站點。
  6. 鼓勵師生搭乘大眾運輸工具,557公車、300公車運送師生到捷運站或校區,減少碳排放。
  7. 兩校區設置腳踏車停放專區,友善腳踏車族,方便停放自行車。
  • 保護校園生物多樣性
  1. 外雙溪校區植物相為複層植栽,藉由栽植不同高低程度之喬木、灌木、地被草花和藤蔓等提供生物自然隱蔽之棲地,營造生物多樣性,校區同時為台灣藍鵲棲息地,每年4至9月間為其繁殖期,因台灣藍鵲為保育類動物,為保護巢雛,於寵惠堂後方、松勁樓及東荊學廬周邊張貼公告,提醒師生留意,並共同保護。
  2. 本校綠覆率比率高,兩校區校地扣除行政區、教學區及教職員工宿舍區,可利用閒置綠地近乎為零,故無規劃植樹,僅進行補植,近三年兩校區共補植22棵樹木。
  • 建置空氣品質監測系統
  1. 外雙溪校區中正圖書館已設置監測自動控制及監控系統。
  2. 城中校區第一及第二閱覽室透過全熱交換機或預冷空調箱將新鮮空氣引進室內,機器預設值為二氧化碳量超過900ppm時,會自動啟動引進外部空氣進入。
  • 進行水資源管理
  1. 本校水電同仁每日巡察記錄校區用水狀況,發現用水度數異常時,立即查修;各單位反映漏水狀況時,迅速派員檢修,避免自來水不當流失。
  2. 校區內原已建置3處冷氣冷凝水、雨水蒐集蓄儲設備,以回收水澆灌花木、清潔環境。2024年12月賡續完成建置外雙溪校區「沉砂池水抽蓄處理系統」,安裝20噸容量水池及水源輸送、淨化及控制系統相關設備;池水經過簡易處理後,提供校園植栽、清潔使用,預估每年可節約900噸自來水,提升校園對抗水資源短缺韌性。
  3. 配合區域衛生下水道發展,兩校區所有生活污水均導入下水道排放多年。
  • 建置校園智慧能源系統

     於2013年即已建置校園電能管理系統,啟動一般教室按課表供電、社團教室及學生宿舍插卡供電等管理措施:

  1. 凡經排課或申請核准使用之一般教室,電能管理系統於上課前20分鐘自動供電(上午第一節有課教室,提前至07:30時供電),惟使用者仍須自行打開電源開關,方能啟動冷氣與照明。
  2. 授課師長或行政人員如需臨時使用教室,可以職員證靠近感應卡使用,感應成功可獲供電30分鐘/次,並得視使用需求再感應延長供電。
  3. 學生社團每學年度可繳交保證金後,向本校群育暨美育中心領取社團能資源晶片儲值卡,每張由總務處預先儲值600點。當社團有活動、社課、練習時須使用教室,必須提前一週提出申請,申請通過後,可於借用時段插卡啟動教室供電。每學年暑假前,再統一收回並計算點數後報請群育暨美育中心核銷。
  4. 兩校區各大樓或區域安裝智慧電表,每月彙整統計用電狀況進行分析檢討節電建設、節能措施是否產生效果,是否有不當用電情形。
  • 建置太陽能光電設備
  1. 兩校區現有4棟校舍屋頂出租建置太陽光電設備,自2022年9月1日開始發電至2024年12月31日止,累計已發電83萬1,023度;自發自用累積發電量1萬2,372度。換算約減少碳排約416.6371公噸。(約1.07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固碳量)。
  2. 本校現有4處太陽光電為「自發自用」,其中兩處已於2024年3月8日通過「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查核,每發電登錄達1,000度時,本校即可換發獲得一張再生能源憑證。
  3. 兩校區太陽光電設備最新發電資訊,定期於大樓活動空間之推播電視更新公布(外雙溪校區綜合大樓1樓、城中校區第二大樓1樓),電視牆同時製作節能宣導影片,以發揮能源教育宣導成效。
  4. 為增加校園設置再生能源設施,本校持續洽商評估外雙溪校區各棟校舍屋頂建置太陽光電電廠條件,期能再擴大再生能源發電範圍與發電量。
  • 建構韌性安全校園
  1. 涉及師生安全之電氣設備、消防設備、電梯設備、飲水設備,依法規定期維護、檢查、申報。主管機關或專業單位複查若有待處理問題,立即反映迅速處理。
  2. 完成校園36棟建物結構耐震體檢。另區分住宿類校舍、教學及行政大樓兩大類,委託專責公司逐年執行公共安全檢查、申報,確保師生研究、教學、學習場域安全。
  3. 外雙溪校區所在位置屬山坡地,本校已普設監測儀器計水位觀測井等6類101組,並委請大地工程顧問公司於每年汛期巡勘判讀5次,並提供年度專業評估報告,密切掌握整體邊坡安全狀況。大地工程顧問公司完成巡勘監測提出綜合報告,另委託第三公正單位審查確認,本校即依評估建議改善項目,編列預算進行補強施工。
  4. 外雙溪校區原列管強度不足之漿砌卵石擋牆、邊坡合計42處,自2014年起至2023年止,本校已依大地工程顧問公司巡勘判讀綜合建議,陸續完成39處補強改善,完成率達93%。
  5. 協調台北市政府於109年5月完成外雙溪溪流堤防整治及上下游河段疏濬;113年8月完成外雙溪河道芒草清除作業,增加河道排洪量能,降低校區水患威脅。
  6. 建置校園緊急電話與監視攝影機鏈結系統,各區域影、音訊息傳送校安中控系統,掌握校區狀況,即時啟動緊急應變機制。
  • 推動用電減量成果顯著
  1. 電力消耗係能資源支出大宗,本校於2013年建置校園電能系統後,開始進行兩校區持續且有規模的節電投資建設。截至2024年7月31日止已執行29案,投資總金額6,794萬元,其中爭獲校外(教育部、經濟部能源局、台北市政府)補助款達1,080萬元,減輕學校財務負擔。
  2. 依行政院「政府機關及學校用電效率管理計畫」規定,機關學校2023年用電效率應比2015年(基準年)提升10%。本校2023年度實際用電量與2015基準年比較,用電減少210萬2,504度,負成長13.93%。
  3. 本校參加經濟部2023年節能標竿選拔,全國共101個單位參與。歷經3個月書面初審及現地複審,最終選出23個績優單位。本校節能績效在F組「公共行政及國防、教育業」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獎
  • 實踐永續投資政策
  1. 為有效管理本校投資資金,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確保資金之投資不僅可獲得財務構面之報酬,亦能兼顧永續社會及環境之理念,使社會、環境與經濟構面皆得受益,爰訂定本校投資資金永續投資管理辦法,辦法連結如下(https://web-ch.scu.edu.tw/cashier/law/2976/2303)
  2. 2024年東吳大學賸餘款轉投資各股中,屬「台灣永續成分股」之企業,占投資金額比率為80.61%(不含ETF基金類別)。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