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講座:從玩桌遊中實踐節能減碳生活   活動照片與報導】

學生學習資源組與財團法人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合作,以「從玩桌遊中實踐節能減碳生活」為題進行分享,以「氣候變遷」和「2050淨零排放目標」做為切入點引導,說明如何從個人落實淨零願景和減碳生活。

1.生活上落實低碳永續的實際做法
不論是搭乘綠色運輸、低碳旅遊、購買碳足跡標籤或節能標章商品等,都是落實低碳生活的最佳實例,更特別針對「節能標章」和「電動車」進行說明:
(1)節能標章的「四個元素」:「火焰」代表省油、「手」代表動手節約、「插頭」代表省電,愛心代表「用心節約」。
(2)電動車:雖然電動車在製造過程會產生碳排放,但因為電動車的電池可以重覆循環利用,因此仍被歸類於綠色運輸。

2.臺北市政府推動社區串聯與校園合作,落實在地關懷之做法
(1)社區層面:推動里民共餐、生態綠化、雨水儲留和建立永續教育示範社區等做法。講師特別提到「舊建築保存」和「防災應變」這兩個部分,也和資源循環與永續經營有所相關,前者能減少碳排和營建廢棄物的產生;後者是培訓社區居民參與「災害防救演練和訓練」,提升面對氣候變遷的災害調適力。
(2)學校層面:藉由校園內的「溫室氣體盤查」程序,協助學校達到「活動碳中和」和「校園能源減量」目標,並將此落實環境及永續教育的經驗典範成果,推廣至其他學校。

3.社區綠能GO解構-分組玩桌遊活動
除了講師透過桌遊卡牌傳遞低碳永續的觀念,也藉由永續桌遊互動分組方式,小組成員有本校總務處、人事室等各單位職員與學生混合分組,使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亦透過職員的分享更加瞭解目前學校正在執行或努力的永續項目。整體活動問卷滿意度達93%;參與者表示能從寓教於樂的桌遊活動,學習到永續和低碳生活的概念,也更了解所居住的地區與學校對於環保、永續、綠化的相關行動。期待未來韌性校園永續大學概念與知能,能持續在學校散播與發酵。

相關連結:


【10月講座:面對大人機時代的思維與對策:具能力者得未來   活動照片與報導】

學生學習資源組邀請Life-C關鍵能力實驗室創辦人李啟龍老師,以「面對大人機時代的思維與對策:具能力者得未來」為題進行分享,李老師首先勉勵本校莘莘學子,他表示:「大家都非常的年輕,在知識學習上不要自我設限,要培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李老師亦結合自己過往學的經歷,切入本次講座主題。

1.大數據的實務應用探討
李老師談到大數據本身的演算、分析和預測的特性,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不論是Google導航、Netflix隨選串流影片和犯罪預防都是實例,加上現代人智慧型手機不離身的時代,李老師提醒大家,我們的數位足跡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留下紀錄,這容易導致個人隱私權的消失。

2. AI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發展實例+人類如何面對
面對AI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應用的普及,不論是自動化的生產工廠、貨運倉儲和高速公路ETC收費系統,都證明在機器人科技的發展下,部分人力的工作已被取代。然而,是否所有工作都會被機器所取代呢?李老師以人工智慧圍棋軟體Alpha Go為例,Alpha Go面對職業棋士的戰績幾乎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證明了人工智慧超越了人類的能力。但圍棋老師卻不會受到Alpha Go影響,因為與人進行有溫度的互動,這是AI無法取代的。因此,人類要「做人工智慧做不到的事情」,包含:藝術涵養、創新思維,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培養。

3.Life-C五種關鍵能力的培養
李老師提到現代應具備的五種關鍵能力,包含:學習力、創新力、耐挫力、執行力和合作力,並跟在場與會教職員生說明在生活中如何去實踐。
(1)學習力: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和保持自主學習的熱情。
(2)創新力:若要具備創新力,必須要兼備創新態度和創新技法的能力。
(3)耐挫力:遇到種種挑戰時忍受挫折的能力。
(4)執行力:設定目標+確實執行+時間管理+做事情的專注力。
(5)合作力:學校是一個培養合作力的場域,可以透過參與活動及團隊來培養。

本次活動共計25名教職員生參與,該主題吸引了一些自主學習社群學生、教學助理及商學院科系背景的學生參與。問卷量化回饋方面,參與者對於講座學習目標的明確性、內容質量、難易度,以及實用性等方面的同意度達94%,認為講座有實質幫助和達到講師所設定的學習目標亦達94%。在質化回饋方面,學生透過本場講座學習到的正面回饋包含以下幾點:
1.面對未來最重要關鍵能力是「學習力」與「執行力」,隨著時代變遷,所學的知識也要跟得上時代。
2.面對大人機的未來要培養自己的高層次思考,包含:「創造」、「評鑑」、「分析」和「應用」,期望自己在大人機時代中,能成為一個不能被取代的人。


【9月講座:如何透過自主學習,去解決生活難題或社會問題?  活動照片與報導】

學生學習資源組邀請本校心理學系101級畢業校友林繼煒,以「如何透過自主學習,去解決生活難題或社會問題?」為題進行分享,當天的講座過程中,繼煒校友善用Slido、Padlet和kahoot軟體設計多互動性的環節,讓參與學生腦力激盪,去探討以下教育議題的想法。

1.自主學習的定義是什麼:「想到自主學習,你想到什麼?」
每個學生的答案都不盡相同,有的學生認為是自己規劃時間學習,也有學生認為是非傳統由教師傳遞知識的學習,更有學生認為自主學習是針對一個待解決的問題,自發性地去蒐集資料、設計方法和實際參與解決行動。聽完大家的回饋意見後,繼煒校友綜合大家的意見,提出了他的見解:「自主學習是由學習者主動分析學習需要,去計劃學習目標的安排,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和資源,最終評估他們的學習方法,透過教師或同儕回饋去反思學習的過程,進而養成為自己負責任的學習態度。接續,他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翹課是不是自主學習?」並沒有正確答案,提供在場的學員進行反思。

2.社會問題與教育不平等探討:「想到社會問題,你想到什麼?」
此處繼煒校友透過問題設計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過往家庭成長背景,和求學階段所得到的學習資源,去探討「教育與社會」和「教育與階級」層面的問題,亦結合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說明學生在10年來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比例維持在15%,並說明到教育不平等,其實是社會「不平等」問題的縮影。

3.TFT為臺灣而教是什麼?
繼煒校友引用「沒有問題學生,只有被問題環繞的學生。」這句話為切入點,說明TFT的對於教育的使命,包含培育卓越、有使命感的教師,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讓每一位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有公平的發展機會而努力,並帶來系統性結構的改變。

4.偏鄉教育現場的教育環境
此處繼煒校友從教育不平等的內容進行延伸講述,探討偏鄉教育現場問題的源頭,涵蓋了學習自我效能感不足、學校教育資源及師資的不足、人口外移、社福資源不足…等問題做講述分析。

本次活動共計19名學生參與,該主題吸引了一些自主學習社群學生、教學助理及師培生參與。問卷量化回饋方面,參與者對於講座學習目標的明確性、內容質量、難易度,以及實用性等方面的同意度達93%,認為講座有實質幫助和達到講師所設定的學習目標亦達93%。在質化回饋方面,同學提出「對於自己的自學小組未來的實踐方法,有一些更具體的想法」、「反思自己在受教育過程擁有的優勢與劣勢」、「自主學習最重要的,出乎意料的是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等正面回饋。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