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本學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辦系列講座來到壓軸,於5月20日13時至15時邀請書畫文獻處林宛儒研究員於中二C【歷代文選與習作】課堂主講:〈君王鏡鑒.文士風流:宋代人物畫舉隅〉。本場講座由任課教師林盈翔老師擔任主持人。
宛儒老師首先介紹鑑畫的幾個要點。先是,在傳統的繪畫中,圖畫具有社會性功能,故當先認知「圖像的歷史」與「歷史的圖像」。所謂圖像的歷史,則是就「圖像」本身的形式內容而言,如魏晉南北朝為「發現藝術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由此時所發展的「立體度」、逐步擴張的描繪能力;而歷史的圖像,則是圖像中所表達的歷史事件,甚至是種再詮解。而通常於傳統而言,圖畫具有借鑒教化的意義,故後人可以藉由工筆、繪法等細節做進一步的解讀,呈現出與本系文獻分析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趣,卻又是不同種文心風貌。宛儒老師以晉人張華(232-300)詩〈女史箴圖〉為引線,介紹「借鑒教化」的社會意義與鏡子轉折的妙趣,此即:「心意相通,天涯咫尺;心意相離,咫尺天涯。」老師介紹了拚鑲磚畫、木範對考古的輔助判斷、宮室墓室之壁畫如三國孫吳朱然墓之漆畫等。以下著重介紹宋人畫作〈折檻〉圖、〈虎溪三笑〉圖。
故宮的文物分做三個等級,是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古物」,而在國寶等第內部又分作70件限展品,限展42天,〈折檻〉圖便是其中之一。〈折檻〉圖為漢代朱雲折檻「歷史的圖像」,可以從幾個人物的細節來分區鑑畫,諸如:漢成帝、張禹、侍女、衛士、朱雲、辛慶忌:
1. 生氣的漢成帝:從肢體語言、肩膀、虎口、微表情、衣袖方向為緊繃、袖子很多折、細節勾勒等等,在在堆砌出生氣之意象。
2. 仕女旁人:竊竊私語。
3. 張禹:似笑非笑、神色複雜、手持笏板、心思藏很深,一臉壞人樣。
4. 衛士:身體重心偏斜、手指頭用力下壓抓住朱雲、用力噘著嘴、微翻白眼。
5. 朱雲:袖子方向性很多,動作、神色表情之不平和、抬頭紋、眼神誠懇、鼻翼張大、嘴微張。
6. 辛慶忌求情的緊張感:下擺曲折明顯,急停,對比張禹下擺的自然垂下,更可凸顯出動作感。
然而,也能進一步思考,明明此〈折檻〉圖未有任何提款,何以得知就是「朱雲折檻」的故實呢?老師提到,這也是鑑畫的關鍵元素,此畫中有折檻、欄杆、尚方斬馬劍等關鍵符碼,皆可與《漢書.朱雲傳》合轍。
〈虎溪三笑〉圖亦是故宮國寶之一,是陶淵明、慧遠、陸修靜三人象徵著儒釋道的傳說故事。從布圖而言,溪流蜿蜒、前端緊湊;就人物而述,陸、陶二人抓住慧遠,侍童佇立橋前。是與〈折檻〉圖的線條比較〈虎溪三笑〉圖,較多重筆,人物採「折蘆描」的表現形式。有幾點細節可為鑑畫玩味之處:
1. 畫水:水的方向變換、上下起伏,水流湍急,進而空氣亦跟著帶動得多,連動樹葉的型態角度多變。
2. 步道:從落葉的位置來判斷,顯示人走過的細節處理。
3. 三人神情:陶淵明、慧遠、陸修靜除了大笑的表層神態之外,尚有許多細節頗值玩味酖思,例如面向之處、手部拉扯動作、衣袖的表現技法等。
宛儒老師將〈虎溪三笑〉圖題之曰:「聽不見得虎嘯、看得見的聲音」,在文本野談中,「虎溪三笑」僅結於「三人大笑」,然而畫筆所描繪的,卻亦有溪流的聲音、水聲、落葉聲、笑聲等,畫家所留下的訊息,遠比文本來得更多。
鑑畫之趣,尚有許多賞翫之處,如宋人畫中所示之書齋,猶如文青小日子的生活指南,更可與本課程「歷代文選與習作」選文〈《金石錄》後序〉對讀,沉吟反復,箇中妙趣,勿為醒者傳,不覺沉醉墨韻其間。文人詩句、畫家工筆,定格瞬間,是以雋永而厚於後。(文/圖:楊宜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