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簡述

 太極拳是我國古老文化的產物,它既不是體操,也不是柔道。也不是外國人所謂:〝中國芭蕾〞,更不是簡單的體力活動;它亦不僅僅是擊技拳術那麼簡單。其練功理論是以道、儒、理、易學之理論為支柱,理論基礎包含了中醫、養生、氣功、經絡、武術……..等中華文化的精華。 太極一詞,係中國哲學之最高概念。〝太極〞首見於《易傳‧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公《陰符》篇:〝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所以靜者生之本也。《易》曰:〝生生之謂靜〞,前之生者,生之本;後之生者,本之生。此本即為太極,故曰易有太極。太極拳既以易學為其理論基礎,那麼它就是湛然無象,無為無生,寂然混沌也。靜為其本,動為其萌。(引自王志遠編著《楊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太極拳是以個人的身體,透過肢體演練太極拳架勢的動作,來知覺並追求個人身體進入鬆、靜的狀態。 從現代的觀點來看太極拳可以歸納為:太極拳是科學、太極拳是醫學、太極拳是美學、太極拳是文化。(引自:祝大彤編著《太極內功解密》)

太極拳的歷史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數千年之前。從各種武術典籍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拳術門派,迨至明末清初,太極拳從中崛起,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武術最著名的拳種之一。有餘太極拳兼具競技、防身、健體、娛樂、表演、防病和延年益壽等多種功用,因此,深獲大眾的喜愛。 太極拳起源於何時?又創於何人?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論述。其一為:唐豪(1897~1959)著《太極拳根源》認為太極拳是源自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溝陳王庭,即是目前所謂陳式太極拳,而楊家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習藝於陳家溝,進而發展出目前普遍熟知的楊式太極拳。 另一種不同的看法是李師融先生(1930~ )。  他認為太極拳的前身是〝十三勢〞其涵義是八門(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五步(進、退、顧、盼、定),是武當山張三丰於明初洪武年間所創,然後北傳王宗岳,南傳宋遠橋、張松溪。因此李師融先生認為太極拳,應是創於武當山張三丰。

太極拳的規矩

太極拳的規矩如果用簡單的文字敘述,可以歸納為:鬆、柔、沉、靜。在練功時除要求:鬆、柔、沈、靜,外。有所謂:跟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有所謂:尾閭中正、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靈頂勁、開胯鬆腰、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等。有所謂:用意不用力、意氣相髓、動中求靜、動靜合一、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等。亦有所謂:練體以固精,練精以化氣,練氣以化神,練神以還虛。以上所述練太極拳時的規矩,皆出自古人對太極拳的心得所留下文字記記錄。

太極拳的流派和重要人物

以目前台灣各地的太極拳運動而言:較常見流派可分成: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鄭子。王志遠編著《楊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中,認為:
一、陳式太極拳:在陳家溝由陳王廷、陳長興(傳楊露禪)、到清末民初陳發科(1887~1957)一脈相承都是稱為陳式太極拳。
二、楊式太極拳:由楊露禪授業於陳長興後傳兒子楊班侯(傳全佑)、楊健侯傳楊澄甫(傳崔毅士、牛春明、李雅軒、傅鍾文、董英傑、呂殿臣、鄭曼青等)這一系統是稱為楊式太極拳。
三、吳式太極拳:楊班侯傳於全佑,再傳吳鑒泉,是為吳式太極拳
四、孫式太極拳:是由陳家溝陳青萍、傳武禹襄、傳李亦畬、傳郝為真、再傳孫祿堂,這一脈稱為孫式太極拳
五、武式太極拳:是由陳家溝陳青萍、傳武禹襄、傳李亦畬、傳郝為真、再傳郝月如,是為武式太極拳
六、鄭子太極拳:是楊家老架第三代楊澄甫先生的學生鄭曼青先生,將太極拳老架108式套拳,縮減為37式。他的弟子們自認有別於楊式太極拳,故稱為鄭子太極拳。
※參閱王志遠編著 《楊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P.31※

修太極拳課的益處

本校太極拳課課程內容,主要在透過太極拳基本功之動作與楊式老架之拳架動作之學習與訓練,經由個人知覺來尋求太極拳核心內涵:鬆、柔、沉、靜,以達個人身心全面健康。
從事太極拳運動的好處非常多,先就身體生理狀況言,常演練太極拳可增進下肢肌力、增進關節筋骨活動能力、培養身體平衡感、協調性;太極拳是一種有氧運動因此可強化個人心肺功能,活化臟腑機能,協調內分泌系統等有助於身體健康的事實。太極拳是一種冥想式運動(張瑞月,2010)透過知覺讓身體達到:鬆、柔、沉、靜的狀態,有助身心的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功能、提高專注力及免疫功能,能預防心臟病發等功效。

編撰 黃景耀 老師

其他關於太極拳的知識



太極拳研究室
楊式太極拳涵化小築
太極文章
香港太極拳總會
You Tube參考網站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