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齡球的起源與發展

  保齡球是一種持球者把球朝著球道上排成正三角形的十個球瓶用滾動的方式擊倒的運動。現在的保齡球無論在球道還有球瓶和計分方式都有國際標準和規格作為規定和規範。

  早在前5200年古埃及的古墓中被考古學家發現有九個球瓶和一個石球,因而被認為那時可能就有類似保齡球的運動。在埃及發現前332年到30年的建築遺蹟,據推斷可能是人類最早被發現的保齡球場。之後到了3到4世紀的歐洲,變成了宗教儀式,把球瓶當作是惡魔,然後用球去擊倒,作為除魔的象徵。而中世紀的宗教革命之後在德國,保齡球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九瓶運動(Skittles)。在16世紀傳入美國,然後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十個球瓶的保齡球運動。

保齡球的基本禮節

1.打保齡球時,務必換上保齡球專用的鞋。
2.記住自己選的球,切勿和別人混在一起也不要拿別人的球。
3.禮讓右邊球道的球友,等對方完成投球動作,再開始動作。
4.無論是準備、投球還是完成動作的時候,都不要在球道上逗留太久。
5.盡量不要用丟的方式投球使球從空中掉落在球道造成球道損壞。
6.盡量不要大聲喧鬧影響到隔壁球道的球友投球。
7.比賽時嚴格規定選手需穿有領的襯衫或POLO杉, 男士需著西褲(休閒褲),女士著短裙(有內襯)、褲裙或長褲;男女均不得穿牛仔褲。

保齡球的計分方式

  記分單位是局,每局共有十個計分格。每個計分格最多有兩次投球的機會。若第一次投球就打倒全部球瓶,那該次的記分格就記strike(全倒或全中),結束該次計分格;若第一次沒有全倒,則可以再投第二次,且如果把剩下的球瓶都擊倒就記spare(補中)。

  如果擊出strike,則該次計分格的分數需要擊倒十瓶的10分再加上後面兩次丟球所打倒的球瓶分數。如果擊出spare,則該次計分格的分數需要擊倒十瓶的10分再加上後面一次丟球所打倒的球瓶分數。所以如果在第十個計分格打出strike或是spare就會再多出一次丟球的機會,這樣才能決定第十個計分格的分數。換言之,第十個計分格最多可丟三次。綜合以上,單局最高分為300分,即連續投出12個strike。

球瓶順序

取球

  從回球機上取球時,雙手不可放在球與球之間,必須從兩側以雙手將球捧起,避免雙手遭受夾傷,也避免手指因為經常拿球而過於勞累。

球道:

  球道由助走用的走道,還有讓球滾動的滾球道和放置球瓶的球瓶區所構成。材質一般為可耐保齡球撞擊的漆樹或松。球道主要由細長板條(寬約3厘米,厚約15厘米)39塊合併而成。球道長19.15米,寬1.024~1.066米,犯規線到1號球瓶的距離為18.26米。為了保護球道表面,會在上面塗上一層特殊的防護漆。

球瓶:

  球瓶的材質使用漆木,外層塗上一層塑膠保護漆。基本顏色為白色。高為38厘米,最粗的部位為12厘米,底部直徑5.02厘米。 重量約1.4千克到1.6千克不等。一組10個球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不能差超過113克。

保齡球:

  中心以軟木塞和合成強化橡膠混合組成,外層用硬質橡膠,塑膠,玻璃纖維包圍而成。直徑21.5厘米,圓周68.5厘米。重量依照國際規定最重到16磅(每磅為0.454千克)。一個人憑喜好選擇所丟的保齡球的重量,通常為8到16磅。

球館的公用球:

  選擇球的重量有個說法是把自己的體重除以10所得到得就是你該拿的球重,但僅供參考。真正的選擇方式應該是看個人丟球的經驗還有身體所能負荷的能力來判斷,如果勉強拿太重的球反而會有不好的影響。球上有三個洞,分別是放入拇指,中指和無名指,以便抓球和丟球。一般新買的球上面的洞還需要請專門的師傅來鑽,洞的好壞會決定保齡球丟的好壞與否,有球友在選擇公用球時,每個球的球洞都不同,要小心選擇,以免影響投球甚至讓腳趾受傷。

鞋:

  打保齡球所穿的鞋子左右鞋底各不同。用右手持球者,其左腳鞋的腳底會有橡膠,其目的是為了作滑步的動作。反之,左手持球者,是右腳鞋的腳底會有橡膠。而球館提供的公用鞋是左右兩腳都有橡膠。

保齡球術語

預備姿勢:開始助走前的姿勢。

失誤:投球兩次後留下一個以上的球瓶。

溝球:又稱洗溝,即球滾進球溝成為失誤。

火雞(Turkey):連續三次全倒。關於名字的由來據說是保齡球在中世紀歐洲的農民在農閒或是在節慶的休閒運動,當時要打到連續三次全倒非常困難,所以在感恩節時大家就拿火雞當作是打出來的獎品而流傳下來。

 

編撰  陳鏡清  老師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