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活動報導】如何賴以生存──高中國文教學中的生命意義/陳雅欣老師、潘樺老師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幸福、意義與認同」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發展實施計畫專題演講
暨「國文教學精進創新社群」乙巳年第三場講座

【如何賴以生存──高中國文教學中的生命意義】/陳雅欣老師、潘樺老師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創新精進社群」,乙巳年講座第三場。本次邀請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教育部113年度教學卓越獎金質獎「文學新五感—從無感到共感」團隊:陳雅欣老師、潘樺老師,分享〈如何賴以生存──高中國文教學中的生命意義〉。

雅欣老師的教學設計,是將去者日以疏的文字,轉譯為現代生活,更是貼高中生,打跨時空的樊籠,將詩詞化為溫暖的日常。雅欣老師指出,詩並非高冷的符號,而是貼近生命的情感回聲。老師從「情感信物」出發,鼓勵學生將抽象的愛意與陪伴具象化:貝殼鎖鎖住牽絆,懷錶定格瞬間,這些作品既是創作實踐,也是一種情感書寫的儀式。由此實作實想,再引討學生認知時空差異,藉此更能感同身受古人贈遺之情。

雅欣老師也藉由影像到詩句帶來心靈對話,例如透過共同觀賞電影《悄悄告訴他》,不僅是觀者,更扮演劇中角色,思考如果自己處在愛與欺瞞的抉擇裡,會做出怎樣的回應?在情感之外也解析角色動機、劇情結構,並嘗試重構結局。藉由電影的再思考賦予文本新的意義。

雅欣老師亦運用遊戲化教學,在「詩無邪」系列活動,將文字按意象分級詮釋籤文,文本涵蓋詩經、詩詞等,從「大吉」到「凶」,在學生揮灑創意之時,也藉由遊戲化的過程,讓學生從最基本的接觸文本,更能實際反思、融合到現實生活。

國文教育的價值不僅止於語言、章句,更在於「情感教育」與「生命關照」的實踐。挖掘學生既有的興趣與能力,與現代生活結合,由教師轉譯,以學生為本位,如手帳設計、紙膠帶收集、韓劇情節或BTS歌詞,皆為課堂素材,使學生從自身出發與文本對話。於此教學模式,學生不只是知識的接收者,而是創造者與敘事者,真正落實「從無感到共感」的教學目標。

緊接著由潘樺老師分享,以「新五感」課程為主軸,介紹團隊教師們多元創新的高中國文課程。該課程強調國文教學應超越紙上文本,融合「語感、靈感、手感、美感、動感」五大層面的「新五感」,讓學生從閱讀出發,經過資料探究、創意製作與情感分享。「新五感」課程整合跨科資源與教師專長,課程設計涵蓋文學、音樂、手作、飲食、花藝、報導文學等面向。教師團隊成員擁有多元背景,如咖啡、烘焙、與瑜伽專業等等,能將個人興趣轉化為教學素材,提供學生豐富而立體的學習經驗。

舉例而言,選修課程「唱一首自己的歌」讓學生從詩詞與流行文化中提煉靈感,進行詞曲創作與錄音製作;「閱讀時光」則以年輕作家的文本引導學生探討生命經驗與個人故事,並搭配旅行地圖、記憶小物與拼貼藝術等多感官敘事練習。學生亦會進行報導寫作、議題討論與公共表達,建構國文與社會之間的橋樑。

此外,課程實施成效亦獲得具體回饋與肯定。學生學測成績穩定,學習動機與表現明顯提升;教師團隊亦多次受邀至全國各校交流、受媒體採訪並出版教案,顯示該方案具高度推廣價值。潘樺老師最後強調,「教學的本質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國文課不僅可以是知識的傳授場域,更能成為學生建構生命厚度與文化自覺的所在。

從雅欣老師與潘樺老師的教學分享可見,當代國文課程可以嘗試不侷限於字面與文法,融合「生命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我、連結他人與理解世界。藉由老師們分享創新教學實踐,只要教材設計貼近學生、教學方法充滿創意,國文教育可以激發無限潛能與感動,亦傳承與分享予現場的師培生交流。(文/圖:楊宜柔)

SCROL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