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共備社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不卡關:問題意識、內容結構、審查重點與QA

【文/圖 教學資源中心教師教學發展組】

活動時間:114年10月31日(五)10:00-12:00
活動地點:本校城中校區五大樓2樓 5216菁英講堂
活動講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劉世雄特聘教授

主辦單位: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

 

為協助教師掌握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要領,教學資源中心於114年10月31日舉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不卡關:問題意識、內容結構、審查重點與QA」講座,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劉世雄特聘教授蒞校演講。劉教授擁以連續8年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豐富經驗,系統性解析從「研究動機」到「研究設計」的核心要領,以及審查重點與常見錯誤的剖析。講座內容深入淺出,帶領與會教師從教育現場出發,重新思考課堂問題的研究轉化,協助與會教師建構具說服力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書。

講座一開始,劉教授首先以教育部對「教學實踐研究」的定義為引,強調此類計畫的核心在於「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他指出,一份具深度的研究計畫應從教育現場的真實問題出發,善用文獻資料發掘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再以具體方案加以改良與驗證。劉教授提醒,研究起點應建立於對「問題意識」的覺察,從理想與現況的落差中,發現值得探究的議題。唯有從學生的學習現象出發,研究才能更貼近教學現場,具備真實性與可行性,也能展現教師對教育現場的洞察與執行能力。

隨後,劉教授針對計畫內容結構的撰寫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他指出,申請書中常見的問題包括研究動機與教學方法脫節、文獻探討與研究工具無法呼應等。為避免「段落各說各話」,劉教授建議教師以「學生問題—教學方案—學習效應」為主軸,三者環環相扣:首先由研究動機明確指出學生學習的困難,再透過文獻支持建立可行的教學方案,最後以再以具效度的評量工具檢證學習成效。此外,劉教授也介紹多樣創新教學法,如差異化教學、心智圖教學、專題導向學習及AI融入等,說明創新不在於「技術堆疊」,而在於「改良現有方法」,使計畫更具貢獻性與推廣價值。

在談及審查重點時,劉教授以實務經驗歸納出計畫書的致勝關鍵:「雙P原則」——Program(教學方案)與Performance(學生表現)。他強調,計畫書的說服力不僅來自於理論完整性,更取決於教學方案(Program)的可操作性與學生表現(Performance)的可評量性。從研究動機到文獻探討、教學設計到研究方法,每一環都需貫穿「雙P」邏輯,形成可驗證的研究架構,讓計畫書呈現出完整且一致的論述。
劉教授也分享實務經驗中常見的撰寫錯誤,如研究動機過於主觀、缺乏文獻支持、研究問題與教學脫節等,並建議教師可透過前導研究(pilot study)累積初步證據,以強化計畫的可信度與執行力。

講座最後,劉教授特別安排了足夠的時間進行QA,與會教師針對研究工具設計、資料分析方法及成果呈現等問題踴躍提問,氣氛熱絡。劉教授鼓勵教師以「課堂中的真實困境」作為研究的起點,並以文獻與數據作為論證基礎,讓教學實踐不僅是行動的改變,更成為可驗證的研究歷程。他強調,教學實踐研究的核心價值在於促進教師省思與成長,進而推動教育現場持續創新與精進。整場講座內容豐富、架構明晰,讓與會者在理論與實務之間找到平衡,對計畫撰寫的脈絡與重點有更深刻的理解,為未來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奠定穩固基礎。本次活動共計11名校內外師長一同到校參與(含校內5名、校外6名),,歡迎登入TronClass「【教師組】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活動」(公開課程)觀看本場活動教材!(連結:https://reurl.cc/NQ916q

 

* 點擊圖片可觀看大圖

與會者回饋:

  • 感謝老師精闢的演講與分享,受益良多。更有信心完成第一次教學實踐計劃的申請,謝謝老師。
  • 非常感謝講師無私的分享,讓我可以進行更多教學反思。
  • 老師講的很詳細、收穫很多

 

※ 本活動無提供會後影音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