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共備社群】當大學教師遇見社會情緒學習(SEL):一場教學實踐與研究的對話

【文/圖 教學資源中心教師教學發展組】

活動時間:114年11月07日(五)10:00-12:00
活動地點:本校城中校區五大樓2樓 5216菁英講堂
活動講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 孫志麟院長

主辦單位: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

 

本次講座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孫志麟院長,與師生分享 SEL 的國際發展現況與在地實踐動向。孫院長指出,近年 UNESCO、OECD 等國際組織高度重視社會情緒學習(SEL),而我國教育部也陸續推動「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並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新增「情緒健康與福祉」專案,使 SEL 正快速成為高教關注的核心議題。

講座中,孫院長以 CASEL 架構介紹 SEL 五大核心能力,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與負責任決策,強調這些能力不僅影響學生學習,也與教師專業幸福感密切相關,是促進學習者長期幸福與適應的基石。他指出,教師社會情緒素養(Teacher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T-SEC)是形成良好班級氣氛、促進學生互動與提升教學效能的關鍵。院長也進一步說明 SEL 的「發展視角」與「公平視角」,提醒教育者必須在不同脈絡中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情緒需求與社會處境,使 SEL 不僅是一套技巧,而是一種兼具同理與系統思考的專業實踐。

隨著 114 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新增「情緒健康與福祉」專案,孫院長透過盤點 86 件通過計畫的研究,展示 SEL 在高等教育的具體落實情況,研究類型涵蓋心理健康與韌性、藝術與情緒表達、醫護專業訓練、語言學習情緒調節,以及 AI 與 SEL 的跨域整合等多元主題,呈現 SEL 與福祉議題正跨越不同學門,逐漸形塑新的教學典範。他進一步說明,教育與心理系所雖為主要推動者,但藝術、醫學、商管與 AI 應用領域也展現高度創新能量,顯示 SEL 已成為教師課程創新與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時反映教師社會情緒素養(T-SEC)逐漸被視為專業發展與課程設計的必要能力。

在講座最後,孫院長以「未竟之路」為題提出 SEL 推動的關鍵挑戰,包括包括評量工具不足、師資培育中的練習場域有限、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問題。然而,他也強調, SEL 的價值在於為學生與教師創造更友善、幸福的學習環境,是邁向永續教育的重要途徑。未來,在政策引導、跨域協作與 AI 技術的加持下,將持續深化SEL 在大學課程、教師專業成長與教育研究中的應用,打造更具支持與溫度的學習環境。本次活動共計18名校內外師生一同到校參與(含校內12名、校外6名),歡迎登入TronClass「【教師組】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活動」(公開課程)觀看本場活動影音及教材!(連結:https://reurl.cc/NQ916q

* 點擊圖片可觀看大圖

與會者回饋:

  • 情緒學習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於大學端情緒障礙的學生來說,老師如何引導,我覺得是相當棘手的問題。
  • 很有系統的介紹SEL的發展及在教學實踐計畫中的應用與目前國內實施的情形。
  • 辦理的研習主題與講師非常讚!
  • 謝謝老師用不一樣的視角提供了在教學時更多可以檢視自身的面向。在QA環節,透過各位其餘老師們的提問,更加瞭解可以如何將所學化為實務上可應用的方式。
  • 院長說明深入淺出,真的獲益良多,感謝~
  • 感恩院長的精闢分享!聆聽過程很相應與感動,同時收穫許多,更勉勵到末學許多。深感院長的風範會影響及鼓舞許多教學現場老師。謝謝!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