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
研究生姓名 |
畢業時間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論文名稱 |
|
1 |
楊冀華 |
89 |
張永儁 |
《易》《庸》《學》的人性本善說與儒學現代化之研究 |
|
2 |
林淑文 |
90 |
葉海煙 |
《莊子》美學原理初探 |
|
3 |
李佳馨 |
90 |
黃筱慧 |
羅蘭˙巴特符號學「方法論向度」之研究 |
|
4 |
朱珮瑜 |
91 |
李賢中 |
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 |
|
5 |
林凱珮 |
91 |
李賢中 |
惠施與莊周的名辯學研究 |
|
6 |
楊雅婷 |
91 |
張永儁 |
春秋公羊家之革命改制思想 |
|
7 |
賴桂煌 |
91 |
游棟梁 、廖仁義 |
揭能(1904-76)的缺陷性生物觀念之研究 |
|
8 |
朱盈靜 |
91 |
張永儁 |
葉適的哲學思想暨對理學與經學的批判 |
|
9 |
李坤達 |
91 |
莊文瑞 |
死亡與不死—臺灣俗民道教魂魄觀的死亡哲學研究 |
|
10 |
蔡瑩瑩 |
91 |
陳瑤華 |
彼得‧史卓生(Peter Strawson)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
|
11 |
楊子翎 |
92 |
葉海煙 |
論莊子的「自我」與「自由」概念 |
|
12 |
高毓智 |
92 |
郭實渝、陳瑤華 |
從分析教育哲學澄清「紀律」與「懲罰」的概念 |
|
13 |
李思慧 |
92 |
葉海煙 |
從美學的觀點探討中國古典美容觀 |
|
14 |
李建宏 |
93 |
郭實渝、陳瑤華 |
由Amy Gutmann的「民主教育」理論省思台灣的民主教育 |
|
15 |
林益光 |
93 |
米建國 |
維根斯坦的梯子、世界和沈默 |
|
16 |
鄧謙彬 |
93 |
米建國 |
戴維森論「真理」與客觀性概念 |
|
17 |
許弘宜 |
93 |
莊文瑞 |
認真對待正義-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 |
|
18 |
湯娟宜 |
94 |
李賢中 |
墨子的宗教思想研究 |
|
19 |
吳咨諭 |
94 |
陳瑤華 |
自然的內在價值-與人類中心論不能相容嗎? |
|
20 |
許勝凱 |
94 |
米建國 |
從蒯因的觀點看先驗知識 |
|
21 |
朱南興 |
94 |
張永儁、莊文瑞 |
胡五峰心性思想之研究 |
|
22 |
熊燕琴 |
94 |
林正弘 |
歸納的描述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
|
23 |
翁維隆 |
94 |
游淙祺 |
海德格論人文主義 |
|
24 |
鄭世強 |
94 |
張永儁、李賢中 |
論荀子的心性關係及其價值根源 |
|
25 |
施逸翔 |
94 |
陳瑤華 |
懲罰理論與轉型正義—暴行之責任 |
|
26 |
蔡珮菱 |
94 |
王志輝 |
論洛克的財產理論與社會契約論的關係 |
|
27 |
陳雅婷 |
94 |
莊文瑞、張永儁 |
朱熹心性論中的「氣」 |
|
28 |
白爾雅 |
94 |
陳瑤華 |
失落的自由主義—Susan M. Okin論家庭中的正義 |
|
29 |
李嘉惠 |
95 |
郭梨華 |
戰國儒家心性情說研究-以《禮記》三篇、〈性自命出〉為中心的考察 |
|
30 |
林郁靜 |
95 |
陳瑤華 |
論Arendt的Natality |
|
31 |
方慶琳 |
95 |
張永儁、李賢中 |
《禮記‧樂記》的認識活動和教育理論 |
|
32 |
許絢雯 |
95 |
郭實渝、米建國 |
探討杜威的「適應」概念—教育面向的思考 |
|
33 |
賴姿卉 |
95 |
郭梨華 |
《管子》氣論探究 |
|
34 |
張馥蘭 |
95 |
米建國 |
A Defense of Russell’s Early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
|
35 |
張瓊文 |
95 |
勞思光、黃筱慧 |
哈伯瑪斯溝通行為理論之實踐與應用 |
|
36 |
呂柏駒 |
95 |
林正弘 、陳瑞麟 |
從詮釋到實踐:規則依循問題的另一種可能 |
|
37 |
李國榮 |
95 |
王志輝 |
佔有式個人主義與財產理論 |
|
38 |
張惠君 |
95 |
游淙祺 |
實徵心理學與超驗哲學之間:胡塞爾現象學心理學探究 |
|
39 |
顏華辰 |
95 |
陳瑤華 |
Richard Rorty論人權、理性與感情 |
|
40 |
葉筱凡 |
95 |
林正弘 、陳瑞麟 |
燃素理論失敗的光榮紀事—拉卡托斯科學競爭理論的再考察 |
|
41 |
戚禎砡 |
96 |
郭梨華 |
《莊子》養生哲學探析 |
|
42 |
王若璇 |
96 |
游淙祺 |
從沙特的不良信念看族群偏見的問題 |
|
43 |
林德為 |
96 |
葉海煙 |
老子的生命哲學 |
|
44 |
洪 步 |
96 |
李賢中 |
《韓非子》論「勢」 |
|
45 |
吳惠齡 |
96 |
葉海煙 |
老子論人與自然 |
|
46 |
高寬蓉 |
96 |
彭孟堯 |
瑪麗真的有學到新知識嗎?—傑克森「知識論證」變遷之探究 |
|
47 |
鍾曉彤 |
96 |
李賢中 |
荀子的人性論與理想社會研究 |
|
48 |
薛甯中 |
96 |
林正弘、陳瑞麟 |
孔恩的不可共量性與框架理論 |
|
49 |
洪君君 |
97 |
米建國 |
論自然主義知識論與自然類—對比蒯因與孔布里斯的觀點 |
|
50 |
黃緒中 |
97 |
陳瑤華 |
責任如何產生?—論Christine M. Korsgaard之創造目的王國 |
|
51 |
黃子岩 |
97 |
黃筱慧 |
德希達書寫理論中之藝術動力研究 |
|
52 |
林修德 |
97 |
葉海煙 、李賢中 |
從方東美的「機體主義」論《莊子》「道」之兩重意涵 |
|
53 |
鄭俊憲 |
97 |
米建國、方萬全 |
Evans's Theory of Names |
|
54 |
康立孝 |
97 |
米建國、王文方 |
蒯因論邏輯真 |
|
55 |
德 龍 |
97 |
李賢中、方萬全 |
《墨辯》中的語言哲學 |
|
56 |
周穎君 |
97 |
李賢中 |
墨子與孫子軍事思想之比較 |
|
57 |
簡穎柔 |
97 |
陳瑤華 |
Virginia Woolf 的反戰論述 |
|
58 |
楊晉赫 |
98 |
王志輝 |
盧梭「自然狀態」理論之研究 |
|
59 |
盧國祥 |
98 |
莊文瑞 |
Putnam論無分界面的認識論 |
|
60 |
張佑禎 |
98 |
李賢中 |
《中庸》的中和思想研究 |
|
61 |
陳明威 |
98 |
朱建民 |
經驗個案與道德哲學之分析—以安樂死爭議為例 |
|
62 |
李皇慶 |
99 |
黃筱慧 |
羅蘭˙巴特符號學之「空間」概念研究 |
|
63 |
周恩榮 |
99 |
李賢中 |
老子政治哲學研究 |
|
64 |
蔡宜禎 |
99 |
朱建民、王志輝 |
墮胎議題中生命權與自主權論辯之哲學研究 |
|
65 |
蘇芳瑩 |
99 |
陳瑤華 |
梁啟超的憲政主義哲學 |
|
66 |
周欣怡 |
100 |
米建國 |
懷疑論與超驗論證 |
|
67 |
凃宗佑 |
101 |
李賢中、郭梨華 |
《鬼谷子》方法研究 |
|
68 |
蔡文煜 |
101 |
米建國、蔡政宏 |
知識的價值:淹沒難題 |
|
69 |
李孟寰 |
101 |
沈享民 |
道德關係中的傷害及其修復 |
|
70 |
王介成 |
101 |
李賢中、郭梨華 |
《墨子》兼愛思想研究 |
|
71 |
謝嫣然 |
101 |
林正弘 |
Davidson論行動的理由和原因 |
|
72 |
陳秀美 |
101 |
郭梨華 |
曾子倫理思想之探究 |
|
73 |
潘姿穎 |
101 |
沈享民 |
從西方當代學者論「孝」反省先秦儒家孝道思想 |
|
74 |
楊孟衡 |
102 |
陳瑤華 |
道德衝突與道德實在論—對威廉斯與芙特之論爭的考察 |
|
75 |
鄭穆鴻 |
102 |
蔡政宏 |
論情境主義對德性倫理學的挑戰 |
|
76 |
莊惟任 |
102 |
陳瑤華 |
漢娜˙鄂蘭論自由的扭曲 |
|
77 |
張凱傑 |
102 |
馬愷之 |
建構論視野下的《荀子》:Kurtis Hagen的詮釋進路之探討 |
|
78 |
孫偉哲 |
102 |
沈享民 |
王陽明哲學中「心」、「意」、「知」、「物」概念的探討 |
|
79 |
鄭依書 |
103 |
王志輝、何畫瑰 |
柏拉圖「城邦—靈魂」論證的探究 |
|
80 |
蔡雅婷 |
104 |
林正弘 |
論休謨的因果論 |
|
81 |
徐國益 |
104 |
米建國 |
知態的封閉性原則 |
|
82 |
何元興 |
105 |
沈享民 |
《六韜》軍事哲學思想研究 |
|
83 |
陳奕瑋 |
105 |
馬愷之 |
吃肉與吃人──黛萌對辛格方法的批評 |
|
84 |
白崇靉 |
105 |
米建國 |
知識的兩個直覺 |
|
85 |
褚玹甫 |
105 |
林正弘 、莊文瑞 |
科學定律與實體──以Cartwright的本體論立場為例 |
|
86 |
陳 毅 |
106 |
馬愷之 |
試探程頤理學與佛學的交融思想 |
|
87 |
趙 刊 |
106 |
莊文瑞 |
從莊子哲學「自我概念」詮釋論自我困境的化解之道 |
|
88 |
陳宛青 |
106 |
陳瑤華 |
政治原諒如何可能──以轉型正義為例說明政治原諒的概念及其可能 |
|
89 |
徐東勳 |
107 |
莊文瑞 |
道德窘困 (moral predicament)──以克隆技術和人工智能機為案例之探究 |
|
90 |
王禹琦 |
107 |
蔡政宏、莊文瑞 |
Can Intelligent Machines Replace Judges and Juries? |
|
91 |
王若筠 |
108 |
陳瑤華 |
以同性婚姻爭議為例探討歧視 |
|
92 |
郭仲謙 |
108 |
米建國 |
保留與生成:記憶在知識證成中的功能 |
|
93 |
王維彬 |
108 |
沈享民 |
MacIntyre論德性與實踐 |
|
94 |
逯祖睿 |
109 |
朱建民 |
莊子工夫論之探討――體道工夫的實踐條件 |
|
95 |
林威鎮 |
109 |
楊祖漢、朱建民 |
論太極拳拳理的哲學詮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