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學年度 |
畢業論文題目 |
研究生 |
指導教授 |
---|---|---|---|
108 | 德國汽車工業的挑戰與未來趨勢─電動車 | 洪巧安 | 嚴家仁 |
107 | 柏林的塗鴉探討 -從政治、社會、文化與藝術的角度分析 |
張詠翔 | 廖揆祥 |
107 | 明鏡週刊對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報導之探討 | 吳怡葶 | 廖揆祥 |
106 |
從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論德國國族認同新取向-以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為例 |
陳佩儀 |
廖揆祥 |
106 |
魯道夫‧史代納的優律思美理念和實踐 |
涂瑜庭 |
林聰敏 |
106 | 德國對納粹時期強迫勞動之賠償措施研究 | 林佑澄 | 廖揆祥 |
105 |
史尼茨勒與霍夫曼斯塔爾作品中的孤寂主題──以《第672夜童話》和《遁入黑暗》為例 |
陳冠宇 |
鄭芳雄 |
105 |
英格博‧巴赫曼的自我追尋──小說《馬利那》研究 |
張家馨 |
鄭芳雄 |
105 |
德國協助希臘財政穩定政策之研究─以政黨立場差異分析探討 |
林純帆 |
廖揆祥 |
104 |
論施尼茨勒作品中的虛無思想 |
張祥裕 |
鄭芳雄 |
103 |
艾辛多夫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
侯馨婷 |
劉永木 |
103 |
論城市行銷如何驅動城市轉型─以魯爾埃森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為例 |
何瑋琦 |
劉維公 |
103 |
從時代與文化角度論凱斯特納小說《孿生小綠蒂》各電影版本之家庭價值 |
王敏 |
謝志偉 |
103 |
論德語文學中人物姓名之功能─以幾部作品為例 |
詹雅秀 |
謝志偉 |
103 |
從區域合作角度探討魯爾區申請、籌備與舉辦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 |
洪慈妤 |
廖揆祥 |
102 |
德國海盜黨的形成與發展 |
林佩諭 |
廖揆祥 |
102 |
論德語小說中的藝術家 - 以部份作品為例 |
劉康菱 |
謝志偉 |
102 |
論施篤姆小說《白馬騎士》中的死亡母題 |
巫玫霖 |
謝志偉 |
102 |
「柏林-霍恩舍豪森紀念館」設立目的之探討/ 從歷史政教育的角度分析 |
王睿淵 |
廖揆祥 |
101 |
德國初等教育之英語學教研究-以布萊梅邦小學為例 |
鄭胡美香 |
林聰敏 |
101 |
德國中等教育第一階段資訊教育之探討 - 以巴伐利亞邦為例 |
張舒淳 |
林聰敏 |
101 |
論戰爭裡的母親在德語文學中的角色--以幾部作品為例 |
劉俐伶 |
謝志偉 |
101 |
論瑞士作家凱勒小說《農村裡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房子之母題 |
凃韋丞 |
謝志偉 |
100 |
德國與歐盟的個人資料保護─多層級治理模式 |
陳雅玲 |
廖揆祥 |
100 |
論「歐洲被屠殺猶太人紀念碑」設立之意義與功能 |
李姿慧 |
廖揆祥 |
100 |
德國嬰幼兒閱讀促進專案之研究─以薩克森邦「閱讀啟蒙─與書籍共成長」示範專案為例 |
况宜珊 |
何慧敏 |
100 |
德國初等教育宗教課程之研究──以巴伐利亞邦為例 |
吳佩娟 |
林聰敏 |
100 |
小丑的社會批判角色 —— 以鮑爾、葛拉斯的作品為例 |
邱麗穎 |
鄭芳雄 |
99 |
德語文學中的生態議題-以拉伯、侯樂、洛騰埃格的作品為例 |
黃于庭 |
謝志偉 |
99 |
戰後史達林之德國中立化政策新探討:以1952年莫斯科照會為例 |
吳聿庭 |
洪丁福 |
99 |
德國政府對土耳其加入歐洲聯盟的政策之研究(1998-2010) |
布秉勳 |
洪丁福 |
99 |
德國生態政治人物Herbert Gruhl: 其生態理念與政治悲劇 |
黃芸羽 |
廖揆祥 |
99 |
施特勞斯之自由教育理念:一項批判性補充 |
廖淑德 |
陳瑞崇 |
99 |
論徐林克小說《我願意為妳朗讀》裡的「罪」 |
孫逸穎 |
謝志偉 |
99 |
火車—一個德語文學中的母題 |
吳文寧 |
謝志偉 |
99 |
克萊斯特與浪漫主義的模稜兩可關係—論其小說中之超自然現象 |
萬壹遵 |
劉永木 |
98 |
德國綠黨政策綱領變化之研究(1998-2010) |
洪蔚宇 |
廖揆祥 |
98 |
恩斯特‧卡西勒的「符號動物」觀念研究 |
程明 |
游棟梁 |
98 |
統一後德國社會民主黨政策的發展與轉變-以勞動市場政策為例(1998-2005) |
陳耀功 |
廖揆祥 |
98 |
論文藝作品中「人、機械與大自然」之三角關係——從浪漫主義對工業化的回應談起 |
朱怡潔 |
謝志偉 |
98 |
德國學校體育課程蘊義之研究-以北萊茵西法倫邦中等教育學校為例 |
張詠欣 |
林聰敏 |
98 |
終身學習與網路運用之研究–以德國中高齡者(50plus)之「網路共同學習計畫」為例 |
饒佳倫 |
林聰敏 |
98 |
世紀交替時的自我認同追尋-以羅伯特‧穆齊爾《寄宿生特雷斯的疑惑》與詹姆士‧喬依斯《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為例 |
黃淑欣 |
劉永木 |
98 |
自傳書寫•敘事歷史-露特.克呂葛的「克服過往」 |
鄭媛容 |
張守慧 |
98 |
青少年的道德發展-以湯瑪斯的道德發展論評析波伊與斐斯勒之作品 |
林三泰 |
林美琪 |
97 |
從《致米蓮娜書簡》看卡夫卡與米蓮娜之間的多重關係 |
黃鈺娟 |
簡潔 |
97 |
葛拉斯《但澤三部曲》中動物與非人化形象隱喻的反諷敘述技巧 |
陳儀珍 |
鄭芳雄 |
97 |
德國梅克爾政府人權外交政策之研究—以阿富汗、伊拉克、中國為例 |
朱文意 |
劉書彬 |
97 |
德國梅克爾政府氣候政策之研究(2005-2008) |
甯國懿 |
劉書彬 |
97 |
2005~200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政黨變遷之研究 |
洪儀芸 |
劉書彬 |
97 |
會抽筋的漫遊者:從威廉.格納齊諾的小說看現代人之「生存焦慮」 |
林又安 |
謝志偉 |
97 |
德國聯邦制度第一階段改革及其受挫原因之探討 |
呂春錦 |
廖揆祥 |
97 |
移民家庭子女在德國在學階段語言學習之研究-以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Nordrhein-Westfalen)為例 |
蘇縈懷 |
林聰敏 |
97 |
論蘇菲.逢拉羅許在《史黛漢小姐的故事》中的女性烏托邦思想 |
盧盈如 |
鄭芳雄 |
97 |
職責理念的訴求作為反納粹的策略-《德語課》與《貓與鼠》之比較研究 |
陳瑛芬 |
鄭芳雄 |
96 |
個體自由的弔詭-以佛洛姆的自由觀分析法斯賓達的劇作《佩特拉的苦淚》 |
林硯芬 |
簡潔 |
96 |
德國左黨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
施奕竹 |
劉書彬 |
96 |
德國學校評鑑制度之研究-以黑森邦一般教育學校為例 |
陳國瑤 |
林聰敏 |
96 |
論福祿貝爾「遊戲恩物」之教育意義—以球、球體與立方體,及積木為例 |
許弘雨 |
林聰敏 |
96 |
德國聯邦總理信任案之研究 |
羅凱凌 |
劉書彬 |
96 |
德國學前教育制度之研究 |
楊佩璇 |
何慧敏 |
96 |
文學中的猶太人大屠殺-以尤列克•貝克之《善意的謊言》為例 |
紀雅玲 |
張守慧 |
95 |
多元語言、文化在德國學校的歷史-Krüger-Potratz跨文化關懷之研究 |
林柏圻 |
周玉秀 |
95 |
揭能對制度的人類學闡述 |
蔡少華 |
游棟梁 |
95 |
德國統一後的德法關係(1989/90-2005) |
蕭亦悅 |
洪丁福 |
94 |
德國國家教育標準之決策研究 |
陳姿文 |
周玉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