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大一國文教學創新精進社群」甲辰年講座第九場。於十一月廿九日邀請謝博霖教授分享「六轡在手──讓生成式AI成為大學中文教學的助力」,演講內容聚焦在生成式AI對現今教學環境的影響,以及中文學門所能應對的可能。謝教授言談風趣,精彩生動,兩小時的演講全無冷場,參與學員也積極與講師交換教學現場的各種情形與應對可能。
在生成式AI的發展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影響,大一國文的教學上也不例外,但生成式AI也有其限制,謝博霖老師舉例,如實際上比起墾丁,屏東市更接近高雄市,但生成式AI卻會因為墾丁在屏東,進而判斷墾丁比高雄市更接近屏東市。這是由於生成式AI會選擇更高關聯性的詞語去配合,而忽略了實際的地理位置。又或是生成式AI在閱讀文章、論文、劇本等總是會有文不對題的問題,常出現與內容無關或是超譯的說法,更有甚者文章開頭寫得十分精采,但後段內容文不對題,這些都是生成式AI工具時常出現的弊病。
但是,如果使用得當,生成式AI不論是在資料整理,或敘寫摘要等統整內容的工作上,皆會相當方便。透過使用不同的語料訓練生成式AI,可以大大的提高其辨識文章、總結內容的能力,避免有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發生;或利用生成式AI製作故事的框架,提供作者靈感;抑或是撰寫應用文類型的文章,因架構較為固定,生成式AI也能夠很好的模仿寫作,這些都是生成式AI能夠為人類帶來的益處。
而在課堂教學上,生成式AI已是不可避免的挑戰,傳統的作業設計,往往都能使用生成式AI應付。是以在教案設計的邏輯上,要預設同學會使用生成式AI為前提,進一步要求呈現出在此之上的作業水準。具體操作如:在課堂上利用生成式AI來製作活動計畫書、導覽手冊等等,然後檢視生成式AI提供的內容,反向推導生成式AI合適的問題,進而不斷修正成果品質,讓生成式AI成為大學中文教學的助力。(文/圖:王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