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活動報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創新精進社群」乙巳年第一場講座: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怎麼教(文)學?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創新精進社群」,乙巳年講座第一場,本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范宜如教授,分享「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怎麼教(文)學?」宜如老師以「我們何其幸運,身在這個教育可以開始改變的時代」作為開場,認為教師是不斷情緒勞動、不斷付出、不斷述說、不斷提醒,但也不斷寬容的職業。老師分享自身三十年的教學心路歷程,再再提醒要用心面對現實生活,而這些日常的凝視與偶遇,便能如伏流般沉潛,最終於教學現場源泉滾滾,化為河流,感動學生。
 

而在差異已成為教學現場日常的當代,教師能做的應是尋找差異間的連結。也只有在老師願意聆聽學生的聲音時,學生方會願意接受老師所傳達。如宜如老師提及每堂課開始時,她都會先放一首歌、一段影片,而所播放的多媒體,皆與課程有所相關,以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曾在課堂中邀請學生朗誦「傷心咖啡店之歌」的段落,引發學生對文學和教育的思考。也正因對不同的時代和情境,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思考,唯有透過不斷提問與對話,引導學生梳理自身想法,方能將文本情境與現實生活連結,進而確立為何而學?為何而做?燃起學習動機。
 

宜如老師也分享了文學的多種可能界義與諸家觀點,如文學是一種體系的構成,能處理那些難以描述、無法被量化的事物。是以即便在網路世代,實體課堂仍是難以被完全取代。課堂中的激盪,討論過程的氛圍,師生間的反思與回饋,這些都是在同一個空間內方能激起的火花與溫度。教師可以盡可能擴大其面向,打開文學的這扇門,引導學生透過反覆的閱讀、理解和反思,發現其中的意義與價值。老師閱讀量驚人,整場講座旁徵博引,又能有系統的整合成獨具特色的知識體系,確實也燃起了現場聽眾對於教學的熱情。(紀錄/攝影:林于媗)
 

SCROL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