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著作與研究計畫 |
(一)近年獲相關學術機構補助之研究計畫
- 巫淑華(2020-2021)。實習學生人際關係經營對其實地學習成效影響之探究—以某大學實習學生之實習經驗為例。東吳大學教師學術研究獎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LASS109520-9。計畫主持人,研究經費:50,000元,執行期間:109年8月─110年7月。
- 巫淑華(2019-2020),新世代中等學程實習學生自我認同發展之研究:以台灣某大學的實習學生為例。東吳大學教師學術研究獎助-專題研究計畫。核定編號:107-E-01-1301-2-05-A-015-0101。計畫主持人,研究經費:80,000元,執行期間:108年1月─108年7月。
- 巫淑華(2018-2019),學習共同體教學環境下學生學習成就感與學習動機之探究。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LASS107520-9,計畫主持人,研究經費:38,000元,執行期間:107年8月─108年7月。
- 巫淑華(2018-2019),中等教育學程「國文科教材教法」課程之教法新取向。東吳大學教學實踐研究補助計畫,計畫主持人,研究經費:67,634元,執行期間:107年8月─108年7月。
- 巫淑華(2016-2017),以「實踐社群理論」觀察「學習共同體」教學環境下的學生學習,計畫主持人,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編號:MOST 105-2410-H-031 -053 -,研究經費:432,000元,執行期間:105年8月─106年7月。
- 巫淑華(2015-2016),由活動理論透視「傳統」及「學習共同體」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困境,科技部計畫主持人,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031-045 -,研究經費:425,000元,執行期間: 104年8月─105年7月。
- 巫淑華(2014-2015),探討「學習社群」模式下新知識的產生與實踐,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研究經費:67,500元,執行期間:103年8月─104年7月。
- 林宜陵、巫淑華(2014-2015)。韻文導讀與華語文教學。103 學年度中文系整合型研究計畫,協同計畫主持人,研究經費:10,000元,執行期間:103年10月—104年1月。
- 巫淑華(2014)。「學習課程」的深入分析,東吳大學專題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計畫編號:102-F-04-1301-2-02-A-001,研究經費:50,000元,執行期間:103年1月─103年7月。
- 巫淑華(2012-2013),「學習社群」教學/學習模式的深入分析」,國科會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101-2410-H-033-041,研究經費:583,000元,執行期間:101年8月─102年7月。
(二)近年學術期刊發表、專書出版情形
甲、期刊發表:
- 巫淑華(2021)。實習學生人際關係經營對其實地學習成效影響之探究—以某大學實習學生經驗為例。雙溪教育論壇,10,79-102。
- 巫淑華(2020)。中等教育學程國文教學實務課程「翻轉教學」實施之探討。雙溪教育論壇,9,35-55。
- 巫淑華 (2019)。從課堂的「學習共同體」教學實境檢視學生的學習動機
—以某高中的一堂選修課程為例。雙溪教育論壇,8,49-77。
- 巫淑華 (2018)。Lave和Wenger的「學習課程」實作教學:以英語教學為例。雙溪教育論壇,7,17-44。
- 巫淑華 (2017)。有東吳大學學生觀點看教師有效教學的特質。雙溪教育論壇,6,43-65。
- 巫淑華 (2016)。學習課程:從「教學實習」與「教育實習」實作中探討師資生的學習。雙溪教育論壇,5。1-21。
- 巫淑華 (2015)。臺灣大學教育被忽視的一角:華僑學生學習的個案研究。雙溪教育論壇,3。139-158。
- 巫淑華 (2014)。臺語文化影響國語文化現象的調查:「有+動詞」的用法。聯大學報,11(2), 17-34。
- Wu, S. –H. (2014). Multimodal Literacy-learning in the Picture-based Storytelling Activity. Journal of English Education, 3(1), 1-24.
- 巫淑華(2014)。「學習者社群」的實作:應用在華語師資培訓的教學。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1),25-48。
- 巫淑華(2013)。以實作來探討「學習社群」教學/學習模式,雙溪教育論壇,2,67-78。
- 巫淑華(2013)。中小學教師工作負荷與待遇的正常化。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10),頁61-63。
- 巫淑華(2013)。從「選賢與能」的觀點看「學生評鑑與篩選」的必要性。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4),33-35。
- 巫淑華(2013)。研究生的招收:量與質的考量。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3),頁37-39。
- 巫淑華(2013)。教育改革的重點:拓荒者創造精神的培養。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2),140-143。
- 巫淑華(2013)。台灣及加拿大在「品格教育」及「服務學習」的比較。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2), 71-73。
- 巫淑華(2013)。大學國際化與國際生及大陸生的招收。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1),23-26。
乙、專書:
- 巫淑華,宋光生(2012)。不一樣的學習: 透過參與社會實習的學習。台北市: 五南出版社。
- Wu, S.-H. (2011). Personal identity, practices, and access to resources in the activity of podcasting storybook writ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博士論文)
丙、專書論文:
- Wu, S.-H. (2009).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learners’ mind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imagination system. In S. Blenkinsop (Ed.), The imagination in education: Extending the boundari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p. 34-48).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