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戰火的學思歷程-曹伯ㄧ學長

曹伯ㄧ學長 

東吳大學政治系49級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博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後研究 

東吳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兼代所長、教授兼所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公論報主筆、東方雜誌主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考試院考試委員 

 

時局板盪緣定東吳 

 

民國26年日軍攻陷上海,獨存租界。伯ㄧ學長時就讀於租界中的肇光中學,身處各國實力交錯局勢萬分複雜的「孤島」遂萌生關注軍事與政治之初心。民國33年學長響應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從軍活動。從浙東日本佔領區徒步行軍,越過封鎖線及游擊區,輾轉抵達江西入伍受訓,隸屬「青年遠征軍二0八師」。日後奉命調派臺灣駐防。學長回憶起軍旅的種種磨練始終保持著「一無所有,一無所求」的信念堅毅自持。 

伯一學長當初報考大學聯考時尚是職業軍人,因此謹依軍令報考政治系,而且身處社會濃厚反攻大陸氛圍,考量日後返鄉就近就學,於是選擇政治系和法學院都在上海,校本部位於蘇州的「東吳大學」。這種填選志願的思考方式,不啻說是學長與東吳的歷史緣分吧。 

學長於民國45年進入母校,回憶當年求學前兩年,校舍位於臺北市漢口街一棟四層樓的舊式老商行,空間十分狹小。大三時期,學長又懷著憂喜參半的心情,前往士林外雙溪校區上課。開心的是可以轉往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下悠遊學習,但擔憂的是上課校舍離平日打工地點更形遙遠了,由此可見學長生活經濟壓力的沉重,以致遑論有閒暇時間能參加任何社團活動。 

學長最印象深刻的老師包括:不僅學識淵博且活躍於政黨活動的桂崇基教授;推動從創立「國社黨」到改組成為「社民黨」的王世憲教授;中英文造詣兼備,留學英國的才子型學者王兆荃教授。尤其是當時擔任政治系主任的杜光塤教授,以嚴格的教學方式:兩個「千斤鼎」壓在同學身上,一個是各科考試評分時,老師必需評定ㄧ定比例不及格,一是各科至少要用一本英文教本。 

 

終年潛心學術研究 

 

學長於民國53年如願進入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班,論文主題是「江西蘇維埃之建立及其崩潰」,充分運用「石叟室資料」獲得朱建民教授指導,受益匪淺。其後,為蒐集「中共延安時期的政治經驗」研究主題資料,更遠赴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同時兼修「政治發展」及「政治文化」。 

 

行行出狀元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是東吳的崇高理想。學長認為雖非人人都能達成,但如能凝聚成校園優良文化,「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正如學長在東吳求學的四年光陰中,這兩句校訓便深深烙印在心中,時時惕勵;並且在社會待人處世上,給予莫大的啟發。 

學長認為現今大學聯考制度已有許多改進,期許學弟妹們只要抱持著「行行都有天地在」的信念,一步一腳印,踏實學習,人ㄧ己十,不計較眼前近利。縱使就讀本非己願的科系,未來都會有無限寬廣的發展空間。 

 

【參考資料】東吳大學傑出校友文集 東吳菁英(一)  我的學思歷程-曹伯一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