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2020年8月31日,臺北市文資審議會將臺北故宮正館登錄為歷史建築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俗稱臺灣故宮或臺北故宮,坐落在風景優美的士林外雙溪。故宮的前身是1925成立於北京紫禁城內庭的故宮博物院。早在對日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就將故宮文物南遷,抗戰勝利後,原本要將故宮寶物運回北京。不料國共內戰戰情逆轉,輾轉遷移,最後將寶物裝船運送臺灣。1950年4月13日寶物開始遷入霧峰北溝,唯北溝文物陳列室展示空間狹隘,且地處偏僻,因此決定遷址到士林。

遷建小組召集人王世杰一開始邀請王大閎、吳文喜、楊卓成等5名建築師以不公開競圖方式產生故宮建築的設計。王大閎的簡約風格理念與雙曲面倒傘狀結構屋頂的現代主義建築形式勝出。但是層峰對此結果不甚滿意,因為該設計中華文化元素太少。轉而委託建築師黃寶瑜重新設計。整座建築改採訪北京故宮的中國宮廷式設計,黃色正脊和綠色琉璃瓦盝頂明堂建築,配上米黃色石英質無釉面磚外牆,主體在1965年8月落成,同年11月12日啟用。兩翼建築和護龍大致沿用相同立面形式,分別在1967年和1970年完工,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豐富,總數近70萬件冊,有銅器、陶瓷器、玉器、琺瑯器、繪畫、書法、皇帝的珍玩等。故宮典藏最著名的翠玉白菜,在故宮十大寶物中,僅能排第十名。排名第一的是2800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西周的毛公鼎,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銘文,其次是刻有土地契約的西周散氏盤,兩者皆相當具有歷史價值。

故宮蒐藏的名畫,如:北宋范寬之〈谿山行旅圖〉、郭熙之〈早春圖〉和李唐ˊ 〈萬壑松風圖〉、五代趙干·之〈江行初雪圖〉等…要在展館看到它們的蹤跡並不容易,為保護名畫,每次展期只能42天,展完後還要休息3年以上,才能再展出。

故宮博物院在其尖峰時期,一年有超過614萬人次的參訪旅客,因此政府決定於嘉義縣太保市設立故宮南院,並於2015年正式開幕。

臺北故宮於1965年11月12日孫文百歲冥誕在士林現址開幕,總統蔣中正為此題署了「中山博物院」門額,後來才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