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國際交流分享 - 總覽列表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葉衛廷-上海浙江學術與實務參訪

  這次六天五夜的上海、浙江學術交流兼自由行,讓我有些衝擊與省思,在中國大陸「生存」的第一天,就讓我想到一部張藝謀的電影「活著」。

  記得高中歷史課,老師曾經在課堂上放過一次,當時我懵懵懂懂,只覺得這是部上天捉弄人的悲劇,後來又在些機緣下,陸陸續續看了幾遍,越來越能理解導演想呈現那時代,人所存活的意義,就是活著,帶著一種嘲諷、弔詭的方式活!

  當我踏上中國土地,迎面而來蜂擁而至的人,從四面八方湧入,坐著都市地鐵,不如台北捷運,會先行禮讓欲下車的人,既使車廂已滿,總會空些位子,給老弱婦孺乘坐,當車廂門一開,就像是一場競爭遊戲般,就像是「賽局理論」所描述的,上車的人深怕擠不上車,下車的人害怕下不了車,於是人都堆在車門口,誰也不讓誰。

  當我踏上中國土地,看著賣票的人、餐廳服務員,每個臉上都掛著「不爽不要買」的表情,著實讓人心情感到不適,也的確如此,你不買,後面還有一票人需要買,你不吃,後面還有一堆人等著吃。於是我開始觀察著,拿著「台灣經驗」觀察著,用台北捷運來看地鐵,用台灣自豪的服務與人情味來看大陸的服務業,我發現因為自己的無所適從,而必須抓著一條浮木,那條救生圈就是我所生、所長的台灣,我試圖在「同」上比較「異」,而讓我看不見真正的「異」。

  在上海關懷心理諮詢中心,一位從台灣到中國上海發展的心理師-淑英老師在分享時,提醒了我,如果我們台灣心理師到中國大陸發展,在技術、理論是上佔優勢的,畢竟台灣心理學發展早許多也較為成熟,然而在脈絡、生長背景上,我們卻遠遠不足土生土長的在地人,因為如此,我們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去理解這、理解歷史、文化、政治,甚至是語言,這種人文素養,往往比技術、理論更難養成。

  在浙江師範大學,看到廣闊校園、先進設備與知名大師學者,匯集在一間學校,在我的「台灣經驗」所理解這算得上頂級的學術環境,所招收必然是一流的學生。跟在地的學生交流後,才知道對他們來說,這間學校稱不上一流,頂多是中間,但以中國大陸升大學的比例為20%來說,也算是來自中國前90%的學生了,然而他們仍覺有所不足,我才知曉那種競爭酬賞,是很高的,只要你有能力擠到大學,資源是非常豐沛,既使是一間排名尚可的學校也罷。

  最後,我輕輕地鬆開浮木上的手指,一指、兩指、三指,用「活著」來理解他們,這是屬於他們的意義,我開始欣賞他們認真、努力的讓自己活下去,只要活著,將來日子一定越來越好。(當我與在地學生分享「活著」這部電影,他們都說沒看過,我心想張藝謀所導,葛優、鞏俐主演的超強陣容怎麼可能不知道,回家google才知曉,這部片因為內容描述文革、大躍進,有諷刺共產黨意味在,所以被禁播,弔詭的是,它卻埋藏在中國人的心理深處,在不同時空中,重複地上演著這齣劇,從來都沒有被禁播過。)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李秋慧-上海浙江學術與實務參訪

  很幸運的,碩一下的春假我能夠參與這次參訪行程,在修慧蘭老師的帶領之下參訪開業心理諮商所上海關懷心理諮詢中心、華東師範大學諮商中心及浙江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透過機構組織的參觀、與當地師生交流、參與研究生討論以及課程,體會到諮商輔導作為一門專業在兩岸學術、實務界中不同的發展貌。

  在出發之前我曾耳聞中國大陸的諮商市場之大、考照制度和台灣相較之下容易取得,讓我對中國大陸的諮商現況充滿好奇嚮往。在實際參訪時,發現兩岸對於諮商似乎存在著許多差異。首先,若以諮商師的養成來說,台灣的諮商師養成訓練以學校心理諮商相關研究所為主,其他校外工作坊為輔;而中國大陸的諮商師以校外培訓課程為主要的訓練方式。就考照制度來說,台灣門檻為相關研究所畢業後全職實習一年才能考照、執業;中國大陸將證照分為三級。而撇開這些體制上的不同,就我看來諮商的本質更是不一樣,台灣重視諮商中的個人成長、視為提升人的一門專業,以提升個人來幫助個案適應環境中的挑戰;而中國大陸似乎將諮詢看成一種解決人的問題的專業。

  作為一門助人專業,諮商因著每一個文化對於助人與需要被幫助的人不一樣的看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然會有它的獨特發展,而每個文化中個人與環境如何互動更是相距甚遠。作為一門以人為本的專業,不該只是鑽研發生在人身上的問題,而是需要在鉅視的文化下探討個體如何與環境如何互動,才能更全面的看待案主。

  諮商發源自歐洲傳到美國後再由美國發散至世界各地,雖然目前諮商的發展以美國為先驅,我們以美國的諮商作為學習對象,但各個文化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助人,自然就需要將諮商賦予不一樣的生命,一味的複製抄襲反而狹隘了諮商的功能,只會成為一種殖民式的助人工作。兩岸雖然語言文化共通相近,但由於看待人的方式不一樣,自然應該發展出不同的格調。也許在這短暫的參訪行程中,時間有限、我的看法仍然不全面,期待未來除了諮商的本土化之外,我能看到更多可以關注和討論的焦點。這次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去體驗、激發思考,反思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最後,不得不提到的是在這六天五夜的學術交流與觀光行程中,充分地讓我體認到了自由的可貴,除了社會風氣的開放之外,台灣學術的自由更是我感到慶幸的,因為身在台灣,不需要像是榨柳丁汁一般,追求快、狠、準的新鮮風味,而是能讓我如釀酒般的醞釀自己的研究,雖然曠日費時卻也能保有自己的一番風味。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張雅婷-上海浙江學術與實務參訪

  行前抱著一顆很期待的心情,因為自己從未到過大陸,因此不只期待在學術上的交流,更期待這趟旅程可以打開自己的眼界,去感受當地的文化風俗民情,以及和當地人民接觸,而非只限於自己的生活舒適圈。

  而經過這六天的旅程後,看見了上海與浙江地區的繁華與進步,也徹底地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與活力,顛覆了原本自己所想像大陸人可能會很冷漠的印象,就像某一天晚上和同學們到北門逛逛買伴手禮時,店員知道我們是從台灣來的就很熱情的拿了很多包酥餅讓我們試吃,還小交流了一下台灣與那邊生活的差異。讓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當面對一個外來客時自己是否會一樣充滿著熱情歡迎他們,讓他們也能感受到台灣人的人情味。

  而在學術交流方面,主要感受到的是當地學生在學習上面的積極與主動,對於台灣來的學生充滿著許多好奇心,而比較有收穫的是第二天到華師大和當地研究生們做交流,了解了當地的諮商發展情形與研究所的課程內容,也交流了彼此的心得感想,和台灣不同之處是,他們的心理諮商研究所只有兩年,而大部分的學生會唸到研究所是想再加強自己實務上的能力,因此他們在碩一時期自己就有開始在找實習機構,而因為他們的輔導制度還尚未完整與普及化,輔導人力的配置也較偏向台灣的張老師體系,但他們大多數的人卻都能接受這種付費作心理諮商的方式,我想是因為當地有諮商專業的人還是偏少數,但有心理壓力或婚姻問題的人卻年年攀升,而不像台灣需要積極的做心理衛生的推廣才能建立起大眾對這方面的認識,且台灣人口少,諮商人力也會逐年漸趨飽和。因此我想心理諮商這一行在大陸將來會是一個趨勢,一定會有蠻大的市場可以發展。

  在第一天參訪上海關懷中心,一踏進裡面就有一種寧靜祥和的感受,而聽完創辦人對中心的介紹,我覺得自己若有能力的話,會蠻嚮往也可以自己辦一間心理諮商中心,並結合企業資源與社區資源讓心理諮商中心向外可以有更多的連結,也讓民眾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來找尋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但雖然台灣的諮商發展早於大陸,台灣的心理師到大陸就業還是需要花一番功夫來適應當地的文化與人文素養,才能適應與融入當事人的脈絡和生長背景。

  而在六天的旅程過後,感受到原來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寬廣,過去自己時常會侷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被許多日常瑣事給困住,看不清自己的未來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這次的旅程除了讓我看見更廣的世界、增長了學術上的知識之外,也讓我和同學們有了更多更美好的相處時光,旅程過後是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知道了自己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會更珍惜每一個能夠成長的機會好好努力,而這次的學術參訪之旅也會是我在碩班的生涯中一段最美、最難忘的回憶。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余佳容-上海浙江學術與實務參訪

  心理諮商發展在台灣正在萌芽中,對於即將畢業的我們工作機會及市場方向是重要的資訊,而大陸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因此我們決定去同樣是華人文化的中國大陸了解其目前心理學的發展及心理諮商對市場的機制,甚至是考照的相關資訊。

  上海關懷中心是由一群信奉主耶穌的台灣人在上海第一個也是唯一合法的開業諮詢機構,從介紹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關懷中心的溫暖以及對人的真誠,了解到他們的經營理念,以及對家庭教育的理想傳播,更不忘熱情的款待來自同鄉的我們,使我備受溫暖。也從與他們的互動中及故事中,感覺到他們對於大陸人的同理,期望陪伴他們,帶給他們療癒的助人角色。

  從開業的機構到華東師範大學,了解到心理學以及諮詢師在大學裏面的課程設計,包含還是以心理教育及實驗居多,雖然師生比率很足夠,但是諮詢專業還是相對缺乏。而對大陸研究生來說,諮詢師是需要相當大資金的行業,對他們來說證照無法保障市場的就業機制,也無法提供證明諮詢的能力因此對他們而言能以諮詢師謀生存,是一個需要時間磨練的「長期的目標」。

  專業市場的了解外,諮詢師的行業更是立基在文化及人情上,因此缺少不了文化上的交流,而對我來說,上海是一個「極度M型化社會、多變化、舉足輕重的亞洲都市,而裡面裝了許多人民的致富夢想」。從高級的消費區-新天地、保有文化特色的-豫園、經濟心臟-外灘、知名地標-東方明珠、這些無非是觀光勝地且每一個觀光景點的特色皆完全不同,這是上海的多變化。在這些觀光勝地中及上海的一般消費中,不難感受到上海人十足的經濟實力,但是在一般的街道中,也會發現許多在街上兜售食物的小商家、專車接送的夜行者、地鐵中的流動攤販……這些社會條件或許都不到一般經濟水平的一半,與小角色的互動中讓我了解到,對於上海這樣的一個都市,是包容著多少千萬個行業以及對於消費的觀念落差是有多大的天壤之別。

  從一級城市上海,躍身到浙江金華,一個充滿濃濃人情味的小都市。參訪浙江師範大學是參訪的單位中最貼近的一個機構,看到台灣的老師在浙師大的專業教學,覺得浙師大的同學無比幸運。可想而知交流的內容包含相關的資訊以及目前專長研究的內容,在學術交流的過程中,讓我印想深刻的是浙師大的老師及同學對於我們熱情招待,那樣的熱情讓我感受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心境,對於熱情的招待及文化好奇的渴望,也讓我深刻的體悟到,即便我們都說華語,即便我們都尊敬孔子,即便我們都是華人,但是對於不同文化下的衝擊對我來說是印象深刻的。還記得一位浙師大的同學很羨慕地說:「好好喔~你有弟弟和妹妹阿,有弟弟或妹妹是一個怎麼樣的感覺呢?」什麼樣的感覺呢?當下的感覺就如同以為我們是很了解對方的情侶,突然覺得我一點也不了解他!在台灣即便是獨生子女並不會好奇或是詢問別人有手足是怎樣的感覺,但是對他們來說或許能夠解答他們疑惑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

  從浙師大同學的熱情及文化的交流外,同時我們也一同遊覽了廿八都及杭州西湖。廿八都及西湖是截然不同的觀光地點,一則隱一則名、一則山一則水、一則窄一則闊。但是都是很有味道的兩個文化特色。廿八都的隱給我純樸的感覺,西湖的名使我感覺民眾對名人故事的崇敬。廿八都的山讓我嘗到了古都當地的好滋味、西湖的水讓我一覽我生平見過最大的內地湖。廿八都的窄使我感受到封存文化特色的使命,而西湖的闊則讓我感覺千年歷史的大江大水。

  文化及學術的交流使我廣開眼界,讓我了解著不同文化背景成長的心靈以及所需要的滋養,對於學術發展的了解給我許多不同重要的資訊,不同文化的衝擊是我這趟旅程最為印象深刻的回憶,助人不分地區,期望在未來的路途中,努力吸收新知,用心體會,提醒自我永保開放的心尊敬所有文化。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林仲威-上海浙江學術與實務參訪

  本次活動由修慧蘭老師帶隊,主要參訪上海關懷中心、華東師範大學諮商中心與浙江師大學生輔導中心和教育心理學系meeting,此外也可選擇旁聽組資心理學課程、與華東師大和浙江師大研究生對話、參訪杭州大學校園等。雖然短短幾天裡時間非常緊湊,收獲卻非常的豐富。

上海關懷中心

  上海關懷中心是在大陸少有的諮商機構,起源於新加坡的教會團體,在上海主要以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和舉辦督導訓練等等的業務為主,聽老師提及機構過去的歷史和嚴格,從一個無法自給自足的小機構,經歷了經營不善、政府合不合法立案、等等的問題,到今天小有規模且擁有多位專業的諮商師(大陸稱作諮詢師)也提供實習諮商心理師的學習的機會。過程中大家和老師展開對話,諸如像是大陸人近年來對於諮商的看法、大陸職業學習的方向、與台灣的不同之處、大陸二級諮詢師的考試辦法等等。透過與實際在上海工作的老師對話經驗和分享,深刻的了解大陸當前的諮商狀況。

華東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

  華東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副主任給我們做了中心的簡報,說明了華東師大諮商中心的業務內容和發展方向,在粗淺和片面地了解中,有著與台灣的大學學諮中心的業務非常相似感覺,過程中華師大輔導股長的制度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尋找有關懷特質的學生並給予簡單的訓練並後擔任輔導股長的角色,在同學需要幫助時可以適時給予協助,自己在全職實習時的銘傳大學「心靈DJ」有相似的概念,可惜的是成效並不如預期,「心靈DJ」成一個可有可無的職務,有些好奇他們的管理方法又會是如何?

  簡報後的研究生交流,我們與幾位華東師大教育心理的研究生閒談,儘管時間簡短,卻也有許多訊息,雖然他們有些人已經考過二級諮詢師後才來研究所攻讀,與我們剛好相反,當下有個感觸他們的學是為了求知而來,很好奇而我們台灣研究生的學是否也是如此,也許代表者當前大陸諮詢師尚未有個良好的法規,但另一方面也擔憂台灣這套體制是否反而限縮了諮商心理師的視野,大家都只為証照和工作而讀。

浙江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與教育心理系  

  短暫的華東師大參訪後,便前往了浙江師大學諮中心,浙江師大位於金華市郊區,地處偏僻,從上海大都市搭了兩個小時得高鐵後,眼前是個完全不一樣的光景,這個地方有點像花蓮。浙師大的校車帶我們繞了校園一圈,心中暗自佩服這個碩大學校美麗極了,這才是大學啊!我們很快的加入浙師大學諮中心的個案研討會,主持人竟是過去在政大任教的鐘嘉興老師!在聽完某位老師的個案報告後,台上老師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的熱烈,我發現在此同時台灣的研究生也交頭接耳了起來,說了些什麼倒就不曉得了。

  個案研討內容,在六次諮商中似乎還是很難建立雙方的關係,以問題解決模式的報告老師希望運用腹式呼吸、肌肉放鬆訓練等等協助個案,但也深深的覺得個案並沒有太多的變化,與此同時鐘老師提示了報告老師一些關係、修老師也從學諮中心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建議,心中著實羨慕報告老師能擁有這樣好的資源,從中也感到受益良多。這是我第一次在大陸的個案研討會經驗,這個經驗告訴我,也許在這我可以發展得很好。

  因為個案研討會遲了,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參觀浙江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在短短的參觀中,參觀了諮商室、沙遊室、膚電儀等等的設備,帶我們參觀的老師熱心地想請我們試用,而我也在心中默默地思索著在共產主義國家原來也有資源分配不公這回事。

  晚上感覺有些冒昧的加入了教育心理系的meeting,如同學校的lab一樣看到了老師與同學間的好感情,meeting的流程必須得說說:學生A先針對某篇重要教育的文獻做完整報告,接著學生B和C瀏覽最新的國際教育類文獻,此外也有其他學生報告近期的活動(協助科麥隆繪製華文教材插圖)、做的事(編制一套正向信念牌卡)等等。令人玩味的是除了在文獻的報告上也報告的井井有條、表達也很清楚明瞭外;在編製正向牌卡和畫插畫這些事情也讓人感佩他們研究生的創意和第二專長;加上隨時關注國內外最新的期刊和文獻這點也令人驚豔他們的學術層度不容小覷,在參與他們meeting的同時我的大拇指有好幾次都忍不住要舉起來大喊三聲:「好!好!好!」了,比起寶島台灣的大學生,不禁暗自心驚開始升起憂國憂民之心。

 

心得與收穫 

  最後想說在這次的參訪行程的收獲有三,除了理解當前大陸的諮商發展與工作資訊現況外,對於大陸文化和人文氣質的親身接觸也是個超棒的經驗,也許我們都自稱為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但卻又那麼的不一樣,原本非常反感他們的直率和魯莽,經過了幾天的相處後漸漸看到了他們純真又真實可愛,和當地人談話的同時,經常不經意莞爾一笑。而最大的收獲是從觀察參訪團團體動力和自我在團體之中角色有了些體悟跟覺察,在團體動力的變化的同時,大家的互動和情感的波動剛好觸動了自己的議題,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團體和自己是非常有趣的現象,至於結果如何又覺察了什麼,說起來也是後話了。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連結: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羅佩怡-柬埔寨服務學習2013

  這是我第一次到柬埔寨,也是我第一次當國際志工。閱讀組顧名思義就是想要帶給當地小朋友閱讀的習慣!我們這次的目標,是想要在當地建立一個圖書館的制度,讓他們擁有圖書館的資源,讓他們藉由閱讀書中的知識,來提升自我的內涵。在台灣募到的80箱書的英文書和文具,但由於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們無法將所有的書和物品帶到柬埔寨,我們只能從中挑選出我們認為對他們最適合的書帶到當地。除了圖書館的概念外,我們也準備需多的教材和教案,想要引發當地小朋友學習英文和藝術的樂趣。

  一到當地,機場充斥著吳哥窟氣息的建造方式,在那一刻,我終於感受到「Wow!我真的到了柬埔寨了!」出了機場,印入眼簾的是一棟又一棟為了觀光客建造的高級飯店,但越往我們的要住的民宿和學校方向,越是黃土紛飛,還有矮矮小小的房子作為背景陪襯,甚至出現了以前只有在地理課本才看過的「干欄式建築」!

  在開始接觸小朋友們之前,每組被分配到不同的兩個家庭做家訪。我們第一個家訪的家庭,父親在建造業工作,一天賺4元美金;而母親因為出生時,手指長的不齊全,無法受教育也不識字,因此只能在家中當家庭主婦,在家中照顧4個小孩和一個更老的長輩。全家的經濟來源就是父親那4美金來支持家中7個人的生活開支。另一個家庭經濟狀況稍微好一些,父親一樣在建造業工作,但一天有7美金的工資,而母親早上到市集賣小糕點,一天有9元美金的利潤。因為知道受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母親將他的工資投資到小孩的教育上,希望孩子也能藉由教育,改變他們自己的未來,能有一個更好的將來。一間一間空蕩蕩的房子,屋子裡面沒有我們熟悉的家具,沒有沙發,沒有冰箱,沒有馬桶,只有一台小小的電視、鋪成床的毯子和用燒著木炭的小小廚房。我很驚訝的問了這就是他們的家嗎?當地志工對我點點頭。

  到了學校,小朋友們總是很熱情的大叫著我們的名字「Teacher Ivy! Teacher Lily! Teacher Yo-yo! Teacher... 」每次只要聽到他們熱情的聲音,或是我們的遊戲或教案能帶給他們歡笑,就讓我覺得這辛苦半學期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那麼的值得和感動!當他們給我們一封又一封的小信,或是一條又一條的手鍊,就讓我感受到孩子們的性情是多麼的純真。看見他們偷偷摸摸的編著鍊子,為的只是給喜歡的老師們一個驚喜,或著簡單著表達著自己內心對我們的情感。

  學校還有另外一間教室正在靠著其他國家來的志工和校長及當地柬埔寨志工建造,他們目標將那間教室變成一間電腦教室,讓這群孩子能有這樣一個空間,也能使用著我們熟悉的電腦。從剛去的時候才幾根柱子的地基,到我們要走時已經是一間可以遮風避雨的屋子了!靠著是多少人的手一起完成?還記得那晚,大家忙著搬要蓋那間教室的木材,放進能鎖門的圖書館裡,即使隔天早上就要再搬出來蓋,但怕的是半夜會有人把那些木頭給偷走。一群人同心協力,不分國籍不分年紀不分男女,心裡頭卻有著共同的目標:任誰都別想偷走這些木頭!

  在Free Day的時候,我們去了柬埔寨的最重要觀光景點,世界遺址─吳哥窟〈Angkor Wat〉。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建造廟宇有多聳立壯觀,也不是他的雕刻技巧有多精美細緻,而是當我們一下Tuk-Tuk〈當地著名的交通工具〉的時候,幾位小朋友蜂擁而上,拿著手裡要販賣的東西,乞討式的請求我們向他們購買,「1 dollar! 1 dollar! Please!」,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只能拼命說著「Sorry! Sorry!」然後快步離開他們。那個畫面對我而言是多麼的震驚。我曾經問當地志工:「他們沒有錢,為什麼要生這麼多小孩?你們政府是不是沒有提倡節育啊?」他回答我:「因為那些家庭認為生出來的小孩可以幫他們工作,所以想要藉由小孩來解決家裡的經濟負擔。」我忽然感慨,在台灣的小孩或是在一般家庭出生的小孩,生出來是被愛的;可是那些小孩,生出來卻是被用來工作的。然後我又開始思考,我們對那些相較之下,較為落後和貧窮的國家,印象中總是有很多小孩奔跑、笑容的倩影,總在回國之後,把小孩笑容的照片拿出來給大家看,就覺得這一趟旅程是那麼的值得有意義。再加上看到很多地方總是藉由小孩,想要啟發大家的憐憫心,生意就可能可以有更好的結果。他們的小孩是不是為了觀光、為了我們這些外地去的人生的呢?

  跟著CYA的組織,一個團隊接著一個團隊,每個團隊在當地持續2個星期左右的時間,藉由這樣接力的方式,讓當地小朋友有源源不絕地的志工資源,來幫助他們有這些教育的持續延伸。但相繼而來的問題卻是小朋友們在小小年紀就要不斷的面臨到分離的感傷。雖然他們知道這是一段接著一段,永續下去的團隊,但就小孩個人內心的小世界來說,會不會讓他們漸漸地學會不再放入自己的真感情?因為每當投入一段新關係後,他們便會知道沒多久之後,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就要回到自己的國家,離開他們了。甚至可能覺得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依靠後,那個人又要再度離開他們了。而且從一個又一個志工當中,是否能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似乎從我們每個外來的志工中,他們學會了任性和現實,只要伸手要東西,就可以得到他們所要求的東西。只要生氣,我們就一定要給成全他們那不公平的要求。甚至讓我感受到有些小朋友,會因為他想要從你身上那道某樣東西而靠近你,而不是只是單純的喜歡你而靠近你。也許導致這樣的生活習慣,是因為每個外來志工給的同理和憐憫心造成的!我想或許,這些小朋友享有這些資源的同時,也是需要有人教導他們正確的觀念和一個感恩惜福的信念吧!

  在這次的服務當中,第一批讓我們震驚的,就是當地的柬埔寨志工。他們是一群來自柬埔寨當地的首府大學。看到他們分享,聽見他們的presentation,開始讓我們每個人愧疚不已,因為感受到他們的能力和思考是如此成熟。明明年紀相仿,明明英文都是大家的第二外語,但他們的卻比我們流利且懂得更多。

  接觸到的除了柬埔寨本地志工外,還有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朋友們,例如:澳洲、加拿大、英國、以色列等,經過跟這些志工的交談聊天,我發現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充斥在這個世界中。明明都是20歲出頭的人,為什麼他們會這麼的獨立和成熟。我曾經問了一位來自英國23歲的女生:「你這樣一個人來亞洲,你父母都不會擔心你嗎?」她一臉很驚訝的回答我:「不會呀!我18歲就已經不住在家裡了!」由此能感受到東西文化的差異是如此的不一樣。

  這2個禮拜裡,我想看見當地的貧富落差和生活水平的差異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讓我知道自己能生活在台灣這樣的地方和擁有這樣多的資源,是如此的幸福和幸運,我們應該去把握這些能量,然後去創造更多對世界有幫助的力量,學習惜福絕對是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除此之外,我想在這趟旅程中遇見的每個人更是我生命中寶貴的資產:每位小朋友給的一份簡單禮物、一個純真笑容或是一個調皮的嬉鬧;每個柬埔寨志工分享的生命故事、一起喝的那些啤酒和一起在教室的那些無厘頭;每個國外志工的經驗分享、一起為圖書館資源的努力和一起瘋狂的那些歡呼與舞蹈;最後,是每個一起合作的夥伴,從台灣到柬埔寨,這段漫長無邊的路途,我們一起走過多少泥濘路、一起拍過多少張照片和一起肚子痛過多少次。我想這是一個很值得的一趟旅行,讓我看見世界的不一樣。也讓我知道,我開始放開我的心,開始擁有好多期待,開始想要體會好多不一樣,開始想要靠著自己的雙腳,走向世界更遠的盡頭!

相關連結: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羅佩怡-柬埔寨服務學習2014

  這是第二次前往柬埔寨做服務,跟第一次的計畫目標不同,從小朋友英語教育轉為青少年的電腦教育,並且也以不同的身分,從一個隊員轉變為一個隊長的身份。比起第一次接觸,第二次總讓人感覺更深入。這次的電腦教育,讓我們感受到,原來在台灣對我們這麼稀鬆平常的電腦,對於他們而言,似乎卻是極渴望之物。電腦教室設立完成,當學生們第一次步進教室,看到他們眼神裡充滿著興奮與滿足,忽然讓我覺得,原來我們是可以讓別人充滿希望。一個班裡面有20個學生,年齡差不太多,但是對電腦的熟悉程度卻很大,有的學生甚至連我們對電腦最熟悉的「左鍵按兩下(Double Click)」也花了很多時間,才找到訣竅,而我們也從沒想過,原來像這樣這麼基本的使用,竟然對他們而言這麼陌生。曾經有一個女孩很害羞的問我:「老師,我只有四根手指頭,請問我可以使用電腦嗎?可以向他們用的一樣好嗎?」在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愣了一下,心裡是心疼也是不捨。我問她會不會痛?她說因為是天生的,所以不會痛,但心會痛。這個時候,坐在隔壁的另為一位同學突然說話了,他說:「沒有人會在意這個呀!大家都是朋友!」突然間讓人覺得,人與人之間最美麗的地方,莫過於這種真摯的感情,一種沒有歧視、一視同仁的情感。而反觀自己,是否曾因為面子和不懂事,而歧視過任何人呢?

  我們這次是電腦教育計畫,且在台灣募到電腦帶到柬埔寨當地。再帶到柬埔寨之前,我們需要先整理並且重灌這些募集到的電腦。

  我們去服務的社區,由於已經由台灣NGO和柬埔寨當地NGO組織協助好幾年了,生活的環境感覺起來還算乾淨清爽許多。在場堪的那個下午裡,我們到了另一個社區,整條路充滿了垃圾,很難想像被教育垃圾不落地、不隨手亂丟的我們,看到當地小孩,吃著糖果,便把垃圾隨手一丟。我們走在這個社區裡,看見每一戶人家住在鐵皮屋下,東南亞的太陽無話可說,走半個小時就快要脫水的我們,更不用說長期住在這樣的屋子裡。地板是黃黃的沙子路,碰巧我們去的當天是大太陽,但夏天是柬埔寨的雨季,當大雨一來,像水桶倒的不誇張,而沙子路和缺乏排水系統,又怎麼能讓水流開呢?

  因此在那邊創辦免費學校的校長跟我們說,有些人家當下雨天水淹起來的時候,就要搬到別的人家住,等水退了才會再回到自己的家裡住。走著走著,我們到了其中一戶人家,裡面的媽媽出來和校長說了一些話,校長翻譯給我們說,他們在這裡非常非常的窮,連現在住的房子都是親戚的,沒有錢繳房租,更不用說替自己的小孩買腳踏車或是其他用品,房子不大,卻塞了一家五口,在我們轉身要走之前,媽媽還問校長有沒有「米」可以給他們。聽了很沉重,總讓人好想要做點什麼,卻又好似無能為力。

  在那裏的小孩總讓人覺得很單純可愛,在路上看到我們,總會熱情地向我們微笑、揮揮手,好像不害怕任何陌生人似的,大人們也總是向我們微笑的點點頭,雖然語言不通,但笑容和親切的肢體語言,卻總是最沒有距離的語言。每每接受到他們的熱情,總會讓我想起在台灣接受到的觀念:「小心!外面壞人很多!」很不喜歡別人傳授人性本惡的想法給我,總是相信社會上存在著溫暖的人性,總是相信世界其實充滿著愛,我實在不能接受長大帶給人的洗禮是社會的險惡,雖然社會上確實存在著危險和陷阱,但謝謝柬埔寨讓我對人性又存在著這麼溫醇的信心。或許我們所擁有的物質生活比他們多很多,但對於回歸到最單純的「人」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卻顯得小氣刻薄,忙碌的生活總讓人忘記風景的清晰,忘記和身邊人們親切的打聲招呼,忘記熱情的和生活作伴。

  這次我們的服務對象是當地的高中生,也因此有很多時間是跟高中生相處的。在這幾天的相處下來,發現他們幾個當地青少年讓人看到真正的朋友是怎麼樣陪伴彼此的,即使等到半夜,很想要睡覺,但是還是願意等朋友一起回去,其中有一個叫Sovanin的高中生還對我們說:「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忽然讓我看到,身為一個有義氣的真朋友,是如何支持著他的朋友,也讓我反觀我自己,自己是否也會這樣對待自己身邊的朋友?

  我們擁有的東西很多,有堅硬的房子、方便的車子、容易行走的道路、好穿的衣服還有好多科技用品手機、電視、電腦等,但看似富有的我們是真的富有嗎?擁有一顆滿足和知足的心,並且願意付出,捨得付出,似乎比擁有物質生活多的人生,還要來的真正富裕。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的影片,一個乞丐有比薩願意分給別人吃,而坐在比薩店裡的人卻不願意分給別人吃,雖然這當中還是有不同的基礎點在比較,但還是能感受到,原來擁有多的人不一定是真正富有的人。

  在機場最後一天的時候,一些當地青少年們來送我們機,說著希望明年還能再看到我們、希望我們明年能再到柬埔寨,我說:「當然!也別忘了!你們也隨時歡迎到台灣!」這時候這位少年從原本的微笑的臉,瞬間轉為嚴肅而沉重的說:「不可能。我沒有錢。」他的臉轉變的速度到現在我還記得,又是一種絕望,一種無能為力的絕望。有時候想想,我們的出現,會不會讓他們覺得彼此生活間的落差,且一團又一團短暫的出現,讓小朋友們一次又一次的接觸離別,在分開的時候我們自己都哭得唏哩嘩啦,更何況是他們,認為自己只能等待我們過去的被動方。

  到了柬埔寨當地,回來總讓人有開始珍惜自己的生活,總是開始感謝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對我而言,這當然也不缺少。但也讓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不足。在那邊發現醫療資源,對他們來說是很需要和重要的,這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如果擁有一些醫療的資源,或許就能夠幫助他們什麼,或許可以讓他們看到更多的希望,而不是對自己生病感到絕望,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再做的更多更多。

  這個社區、附近的學校,在組織長期的付出之下,從去年到今年,感覺變得更發達了,學校多了色彩,多了小孩子們的遊戲場,多了點生命力,覺得願意長期付出的人真的很偉大。在那間英文學校裡,有一個來自英國的志工,從我們去年去的時候他就在那裡,今年去的時候竟然也還在那裡!在英國的她好像是位會計,但他竟然放棄在英國生活,而到柬埔寨2年的時間,就這樣不斷地付出,想想真的是很讓人家敬佩呀!還有這些創辦免費學校的校長,有的曾經是導遊,有的曾經是大學教授,來自不同的職業,但邁向的努力是一樣的,想要給柬埔寨更好的未來,即使自己不是大富大貴,卻願意投下資金來付出,又或者原本可以過更好的生活,而把這樣的財力投入在這樣的教育之下,真的真的偉大。愛,有時候總讓人覺得矯情做作,但看到柬埔寨的一切,那些人的付出,那一切的體驗,讓我發現愛其實很簡單,而這樣的愛,更讓人因為感動而傳遞下去。曾經聽到一位小朋友說:「我長大後要當老師,之後也要去當志工!」有些事情悄悄的在發生,一些愛,一些改變。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羅佩怡-柬埔寨服務學習2015

  這次去柬埔寨有別以往,是自己和當地組織聯絡、接洽,雖然沒有帶團隊的壓力,但卻需要承擔所有行程的安全及所有安排的安排規劃。雖然是第三去柬埔寨了,但我在出發前還是很緊張,很害怕若有一點散失,我們可能都會面臨危險。

  我們就這樣4個女生,帶了超重的物資和自己不超過10公斤的行李上路了。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有他們相伴一起去,當初只是自己隨口說很想要再回去,把之前募到多餘的物資帶回去,不然擺在台灣也沒有什麼用處,並且因為之前有場勘的關係,所以很想要去那個機構做點什麼。沒想到她們也是衝動、想挑戰的性格,就這樣決定一起去,且在那裡我們更認識了彼此,覺得他們是衣裙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和朋友,真的覺得很慶幸,還好當初跟他們一起到了柬埔寨。

  這次服務項目是教當地小朋友中文,服務的機構是IPO。會教中文是因為這個組織的校長希望我們教他們我們會的語言。我們每天有不同的主題,儘可能用畫圖的方式讓他們理解我們想要表達什麼,並且請當地的高中生老師,用柬文拼音讓他們知道這些詞彙或句子的發音。小朋友學的速度很快,可以記得前幾堂課教的東西。但我們預計的教學時間很短,只有2個禮拜,雖然很想要再帶給他們更多東西,但這卻是需要長遠規劃的。而不是我們2-3個禮拜之內就可以達成的。再者,我們希望的是永續發展。且除了到學校做教學外,看到他們貧窮的社區,真的很想要做些什麼,很想要有一股力量和團隊可以一起改善他們的生活。但這卻不是可以一蹴可幾的。不想要回來後反思我們帶給他們的究竟有沒有用,而是想要很肯定的跟大家說我們努力的,雖然只有一點點的進展,但我們還是向前邁進了!去了,不是為了要成長自己,對我而言,是想要創造雙贏的局面。在志工服務這條漫長且充滿爭議的路上,值得我們深思和計畫的還有太多太多了。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郭懿萱-尼泊爾國際志工2015

NAMASTE是祝福的意思,藉由付出傳遞祝福,在偏遠的尼泊爾,看到最接近彼此的距離~

  • 刊登日期:2023-11-28
  • 相關附件:
圖片描述:

吳昱瑩-柬埔寨服務學習2015

  這是我第二次到柬埔寨做志工服務,這次我們4個女生自己連絡學校、自己準備所有的教材、自己找住的地方,到柬埔寨幫助IPO學校的小朋友學習,這次很特別我們是教小朋友中文,小朋友的年紀參差不齊,家裡環境也不是很好,所以沒有辦法去一般的學校學習,而這所學校提供免費的教育,而他們就靠我們這些志工們教小朋友學習。我覺得教育真的很重要,能讓他們擺脫家庭的困境。在這兩個禮拜我們安排了很多中文課程,慢慢的教他們認識中文,小朋友的學習力真的很快,大家也都很認真的學習,讓我們感到很欣慰,我想不是只有他們向我們學習,我們也向他們學到很多東西。

  看到學校的經營是有點困難的,他們需要很多的國外志工來幫助他們,不只志工還需要金錢的援助,起初我們覺得提供金錢的幫助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這樣他們沒有辦法自己生存,必須一直依靠他人的幫助,但IPO學校自己也發現這樣的問題,他們有開始自己做手工的錢包,並且尋找方式來銷售,賣的錢就拿來補貼學校的經費不足的問題,但行銷的管道卻很有限,我們有試著想要幫助他們尋找買家,但這卻是必需要長遠的計劃。我們不敢說這次到底真的有幫助到他們甚麼,我覺得做志工的服務都必須要不斷的做下去,不是那種短暫的就能立即見的成果,有時甚至還會破壞原本他們的生活,要做志工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以志工之名行觀光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