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外雙溪環境與生態的變遷》
授課教師: 微生物學系黃顯宗老師
教育部於107年在全國大學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希望能藉此激發大學師生對在地文化、公共議題的關注及熱忱,並與地方居民及企業協力推動社區及產業發展。
東吳大學開設通識課程《外雙溪環境與生態的變遷》,黃顯宗教授負責,每學年下學期開課,約有76名學生選修。外雙溪由上游的內雙溪與菁礐溪組合而成,來到下游會合了從北投來的磺溪。外雙溪流域可分成五大區域,各有著不同的環境與獨特的議題:(1)源頭段、(2)丘陵段、(3)外雙溪精華區、(4)士林鬧區、(5)洲美地區。
本科目授課的教材先前使用黃教授行腳全流域的影像紀錄,及本計畫支持建置影音教材後,從去年開始轉以影音檔案作為教材,再輔以課堂上的說明,除了影音能夠傳達客觀的資訊外,更可以透過影音的效果傳達關懷在地環境的情意部分。教材面已經與過去很不相同,而且教材全面公開,歡迎其他關心士林發展與變遷的朋友們分享。
108學年度,配合本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探索報告的總議題是「士林傳奇與傳說現場調查」,內容建議:確認其內容與出處、做人、時、地、與環境等訪問、調查與記錄、做成影音報告。學生們都能夠依照規定完成影音報告,並在期末上台分享成果。所完成的影音報告為:「劍潭的傳說」、「外雙溪大冒險-蝙蝠洞」、「開漳聖王爺捉貓妖」、「士林開基始祖-潘永清」、「日本警察燒開漳聖王爺」、「神農宮」、「開漳聖王和石馬」、「芝山岩」、「芝山岩的典故與芝山岩惠濟宮傳說」、「前進鄭成功廟」、「惠濟宮」。內容有些組別比較完整,有些比較簡略,有些有完成閱聽人的評量,有些並沒有完成,有些剪接活潑旁白動人,有些還模擬演出當年的情境。總之,以通識課程而言,這是很有趣的實驗。
這系列學生的分組影音報告,分享於youtube平台:
這是一門屬於通識課程中「自然科學」範疇的科目,雖然沒有紙筆考試,但是豐富的教室內外的教學活動,特別是以分組學習的方式完成訪視報告、議題討論、鐵線蕨培養、知識競賽,以及最重要的探索報告。培養同學們「專業知識與技術」、「創新能力」、「解決問題 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團隊合作」、「穩定度及抗壓性」、「學習意願強」 、「國際觀與外語能力」等能力。過去上過課的學長們都很能認同,本年度活動的內容配合本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跨領域地加入更多人文部分,事實上人文與歷史就呈現在學生面前,眼手可觸及,自然地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的學習。
除了校園訪視外,共三次帶領全班七十多名學生訪視了芝山岩、福德洋圳(從取水口至士林官邸南幹線)、故宮一線(至德園、故宮、擇善居、外雙溪公園、原住民公園)。學生進行分組探索報告時,當然整組學生拉到現場,做訪問、錄影等,回來做剪接、配旁白等工作,顯現本科目師生與地方密切的互動,方能完成學習工作。
(文圖/人社院USR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