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訪談

訪談人:左宜恩

受訪者:黃勃翰先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北管音樂表演、研究者)

時間:2020年 10月29日(星期四)

地點:捷運士林站旁的星巴克(中正路239號)

東吳人社院USR計畫,以眷村、公廟、生態、教育、飲食五個方向紀錄士林地區的歷史故事。而公廟路線,除了廟宇活動之外,許多延伸的民俗文化也包含在內。其中團隊成員訪問過了釋教法師、糕餅研究者,而在10月29日,則是前往拜訪北管音樂表演者以及研究者,黃勃翰先生。

從小就住在社子的黃先生說到,社子這個地方很特殊,到現在依然可以看到還保留有3、40年前老台北的樣貌,改變不大,以大台北地區來說,很不可思議。外地人應該看不出來,不過社子的區域劃分很明顯,每個庄頭都有各自的勢力範圍,當地人會很在意被叫錯區域,例如頂頭的人看不起溪州底的人,有點像是南北部有不同觀點的感覺。

會開始接觸北管,並不是因為從小受家族影響,而是到了大學的時候,因為參加社團而開始接觸,在學習時老師也曾戲稱說北管就是亂彈、不要管,南管是很難管,加上士林這邊有認識的親戚阿伯有在吹,所以後來跟朋友結伴練習之後,就漸漸走上北管這條路。

黃先生也說到,社子地方雖然小,不過團體還不少,至少他知道的就有7、8個樂社團體,像是福安社、南安社、南音社等等,而且社子南北管都有,主要以歌仔戲跟高甲戲為主,有的還會用北管去唱南管的音樂,因為社子改變不大,所以還保留有很傳統古早味的南管,不過也快沒了。

訪談中也提到說表演的方式南北部也有差異,像是台北地區會照著年曆走,每個神明什麼時候要做什麼演出是固定的,不過南部時間則不固定,比較有彈性,而且南部的南北管樂社較少,所以都會找台北的樂社來表演。台北因為早年陣頭拚場激烈,所以每個社團都會花很多錢在製作器具、樂器、服裝、排場上面,所以跟其他地區比較起來更有那種氣勢。再加上現在台北人比較不會把錢花在陣頭上面,反而南部的會花錢請這些古早陣頭來表演看戲,例如宜蘭羅東的陣頭現在發展到漢樂西樂中西合併,嗩吶一句、小喇叭接一句,還會吹流行樂,就很有名,很推薦去看。

最後黃先生也提到說,以前士林都是北管,拜西秦王爺,社子都是南管,拜田都元帥,社子地區不像士林是以公廟為主,而是以地方聚落、同鄉的信仰神為主去表演,不過有些神明也快消失了,比起盛大的四角頭活動來說,他覺得社子那些快要消失的文化,更值得在完全消失前去紀錄保存。

(文圖/人社院USR計畫)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