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訪談

訪談人: 陳偉翔、龎郁潔、王紫寧

受訪者: 張寶仁(瑞成手工棉被店老闆)

時間: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

地點: 瑞成百年棉被店(台北市士林區大東路45號)

簡介:

現在的人可能不知道,農業時代的台灣人,一生只會擁有兩條被子,一條是出生時蓋的,另一條則是成年結婚後蓋的,也因為過去手工製作的棉被相當費工耗時,甚至一位師傅一天只能做出3件,所以價格相當昂貴。民國50年代,棉被可以拿去當鋪當,大約等於現在的四萬塊台幣,很值錢的。

俗諺「呷中秋,臉愁愁。」中秋後開始變冷,棉被訂單變多,師傅就會憂愁,可見當時對於棉被有很大的需求。直到民國60年代,台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當時國內對於手工棉被的需求銳減。接著民國90年代,台灣加入WTO而進口大量的中國劣質貨進入市場,衝擊了本土棉被。兩次的時代性變革,都讓整個棉被產業產生了劇烈的動盪,所幸瑞成棉被都能因應變革而適度轉型,成功渡過危機,成為現在士林唯一一間屹立不搖的棉被行。

經過時代的更迭,從1888年清朝時期開業的「瑞成棉被行」,從桃園輾轉來到士林大東路上,第五代的經營者張寶仁先生,秉持著祖傳的精神與信念,至今仍堅持選用最好的、100%的純棉花,手工製作棉被,這樣的技藝與用料在台灣已不多見。

我們當天來到瑞成棉被行時,發現店內不只有寢具,更多了新的巧思!原來張老闆和太太藉著結婚的靈感,在民國90年代開始販賣起早期的婚嫁用品與古禮,像是罐頭、禮竹炮、八卦米篩、裁縫盒、訂婚禮…等。老闆期望將這些習俗古禮與職人精神在士林發揚光大,讓更多人了解老台灣的文化。

(文圖/人社院USR計畫、文舍明日聚場)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