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見真實的故事,挑戰這個世界,也挑戰自己-張乾琦學長

張乾琦學長 

東吳大學英文系73級畢業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育碩士 

東吳大學第四屆傑出校友 

經歷: 

《西雅圖時報》攝影記者;《巴爾的摩太陽報》攝影記者;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專任攝影師暨終身會員 

 

把自己準備好,去看見你想要看到的 

 

原就讀英文系的張乾琦,退伍後便前住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深造,並於一九九○年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但因緣際會下在印第安那的一門攝影課,卻意外讓他發現真正的興趣所在。張乾琦說,對一個東西有感覺時,照片是最直接的表現方式。這就是照片最吸引他的地方。 

對很多人來說,當興趣成為工作,是夢寐以求的事,尤其是這份工作帶來穩定而優渥的待遇。但是,張乾琦很快的發現自己對「攝影」的喜愛強過喜愛「新聞現場」。他認為,在報社,照片當天就得出來,題材比較侷限,他喜愛的攝影不一定來自新聞現場,它應該是生活的東西,而他也比較喜歡長時期的醞釀。 

於是,他在一九九五年離開《巴爾的摩太陽報》,同年被世界知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名為會員,後於二OO一年更成為終身會員。是台灣唯一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會員,在全亞州包括他也僅有兩位會員,其成就有目共睹。他的攝影作品也會刊登在無數世界重要新聞媒體上,包括:德國《明星》週刊、《明鏡》週刊、法國《費加洛報》、英國《泰晤士報》、美國《時代》週刊及《國家地理雜誌》等刊物中,成就斐然。 

 

用相機揭發不為人知的社會議題 

 

一直以來,張乾琦最擅長就是透過攝影,呈現複雜的文化以及社會議題。他深入紐約唐人街,影像訴說非法移民血淚,讓世界各國開始注意中國非法移民問題;前進高雄龍發堂,揭露精神病患傷痛真相,控訴該堂斂財、虐待、性侵害精神病患的嚴重問題。 

 

帶著相機捕捉光影的詩人 

 

雖然媒體的多樣化,讓「報導攝影」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但張乾琦認為,報導攝影是歷史的一部分,不記錄就會消失不見。雖然有些早有人報導過,但他就是想親眼看到,並且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張乾琦有個習慣,就是「去住在那裡」,「感覺它的脈動與節奏,也把自己準備好。」而且,沒到現場之前,他也從不預想在被攝者的環境裡會看到什麼畫面,「因為你只會看到你要看的。」已逝的越戰戰地攝影家菲力普.瓊斯.格里芬斯曾經讚譽:「張乾琦的作品帶著一種特質。他會為身旁的新發現所喜。他是個帶著相機的詩人。」這位拿著相機,為人們留下歷史紀錄的行腳者、捕捉光影的詩人,仍持續不懈地在為世界留下寫實、 殘酷、美麗、溫馨的影像瞬間。 

 

【參考資料】東吳大學傑出校友文集 東吳菁英(四) 用鏡頭看見真實的故事

 

|回到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