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熱忱心繫東吳:以厚實學養與經驗認真治學-張上冠學長 

東吳大學英文系67級

學歷

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比較文學博士

經歷      

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端木愷校長講座、謝東閔人文社會講座教授;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英文系教授;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加州大學(爾灣)訪問學者、美國羅倫斯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史密斯學院客座講師、美國柯蓋德大學客座講師

 

自興趣中培育學養—乘著詩與歌的翅膀  

  學長就讀英文系期間,除了在學業上有優異表現外,亦加入學校乒乓球預備隊,同時樂於參與系上所舉辦的各項活動,如話劇表演、合唱團、運動競賽等,在課餘時間,廣泛培養興趣。大二時,學長參加了耕莘文教院的寫作班,經常至耕莘文教院圖書館閱讀外文以及哲學、神學、心理學等各領域書籍,小說及戲劇也多有涉略,在日積月累下,培育了豐厚的人文素養。

  學長自小學起,在閒暇之餘便喜愛讀詩、寫詩,甚至在音樂上也相當有心得,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國中時便培養出喜愛音樂的興趣。在大學時代,便經常與弟弟(音樂創作人張洪量)一同填詞、譜曲、玩吉他,除了演唱抒情英文歌曲外,亦喜愛法文歌曲,學長在對西洋歌曲的興趣中,潛移默化的增進了英文口音的練習。

 

學生時代立定志向—赴笈美國精進自我 

  學長在大學三年級時,心中就立定將來要已成為一名老師為職志。出國深造後,學長不斷精進學業,一路攻讀至博士班,最後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比較文學博士。從學長的經驗,可以發現如果能在學生時代便發現自己的興趣及職志相互契合,只要秉持著信念,確立目標,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能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由於學長在大學時主修英文,副修法文,在留學期間亦修習了日文,充分顯現了學長相當具有語言天分。從學長喜愛日文及法文歌曲可知,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在學習活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對各種現象和問題會產生好奇感。在學習過程中,能灌注熱情,興致勃勃;在學習後,能產生滿足感,進而啟迪,獲得成長,並由此產生愉悅的學習成就感。

 

術業專攻,培育英才

      學長在學界深耕多年,特別是在比較文學、翻譯理論以及漢學/華語教學這三方面具有均衡發展的專長,在國内外學界中極為少見。由於這個特殊的背景,學長在政治大學任職的二十五年間,前後擔任過翻譯中心主任、華語文教學中心主任、華語文博碩士學位學程創始主任、以及外語學院院長等學術和行政主管職務。歷經四分之一世紀的淬煉、琢磨,學長得以全面發揮所長,在學術界廣受肯定及讚美,無論在教學、研究或服務上都足為表率。

  在學術論著上,學長創辦了《廣譯: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期刊,是國内翻譯界第一本真正跨越且聯結海峽兩岸的學術刋物,為兩岸的翻譯學界提供了交流平臺,學長在兩岸翻譯與跨文化學術圈亦獲得高度的名聲。

  學長在以自身專業培育人才方面,更是不遺餘力。不僅在政府機關和學術機構擔任過許多重要的職務,為政府單位提供諮詢之外,在大學學術評鑑及審查上也貢獻許多心力,不但經常為國内外大學教學單位及學術期刋提供學術服務,還長期擔任《翻譯論叢》、《臺灣華語教學研究》等學術期刋之諮詢委員或編輯委員。

一路走來,學長將所學的專業及積累的豐富經驗,使理論落實在實務中,在培育人才上,績效卓越,貢獻良多。

 

承襲典範,一生懸命

  學長憶及當年端木愷校長的教育家風範,感佩其深具親和力、毫無架子的氣度及高風亮節的品德,成為了最令他景仰的人生典範。如今學長身為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更覺自身負有重責大任,該為東吳鞠躬盡瘁。

    學長以一句話來形容自己對東吳的深刻情感—「一生懸命」。這句話反映了日本的傳統精神,意指堅持專注、把事情做到極致,用生命在守護自己所看重的東西。

    在學長心中,東吳母校(alma mater)縱然數十年來的校園環境改變了許多,但東吳仍舊處處蘊藏著一股濃濃的人文氣息及樸實內斂的氣質,不因時光流轉而消褪。學長回想當時在政大退休後的人生規劃,正處於人生沉思時期的他,宛如受到一種來自母校的無形召喚,回到了小而美卻人文薈萃的母校服務。學長也自我期許能打造出外語學院的新局面,讓學生們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紮實的學習,塑造成具備美好人格特質與專業能力的優秀人才。

 

【參考資料】東吳大學傑出校友文集 東吳菁英(五)   懷抱熱忱心繫東吳:以厚實學養與經驗認真治學

 

|回到頁首 |